分卷阅读130(1 / 2)
很不错的项伯。”
嬴政继续默然:
怪不得刘邦自得于用人,跟这连亲叔父都把握不住的项羽相比,他确实有资本骄傲。
咸阳都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连这里的民心都被刘邦收入囊中,可见秦二世有多么倒行逆施了。
嬴政不打算纠结于不会再发生的事情,毕竟项氏一族都死在了会稽郡,项羽已是冢中枯骨,刘季更是不可能再改名刘邦,反倒是张良:
他的能耐还真不小。
明女郎说张良撬动了项羽的两位叔父,那在她不知道的历史里,恐怕张良能做到的只会更多。
“鸿门宴之后,张良又陆续为刘邦献了许多奇策,但其实这个时候,张良心中最重要的人还不是刘邦。”
张良抬起头,无声地笑了一下:“当然不是。”
从头到尾,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一直是自己相韩的理想。
如果项羽是从前在项梁处见到的那个项籍,那自己选择帮助刘邦,其实只是在为韩王结一个善缘罢了。
“他心中最重要的人当然是韩王。”明月摊了摊手,“但项羽这个瓜娃子,因为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恼怒之下直接把韩王给杀了,张良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狼狈逃回到了刘邦身边,自此一心向汉,誓要为韩王报仇雪恨。”
张良怔愣,似乎没有料想到,他结的善缘反倒害死了韩王。
但如果重来一次,恐怕自己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情:
诸位公子资质不佳,唯有横阳君可堪一用,但企图把他变成和始皇帝一样的帝王,实为痴人说梦。
大一统之势不可阻挡,那便只能提前交好下一任帝王。
“楚汉之争日渐焦灼,汉军粮草匮乏,刘邦在儒生的劝说下想要分封六国后人为王。”
“从复国的角度看,张良应该非常赞同这个决策。”
“但有意思的是,张良列出了八条分封六国后人为王的弊端,制止了刘邦。”
张良听不见明女郎后续又夸了他什么,大抵都是对他思想转变的赞许之言。
他抛弃了执拗,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了。
但为什么心中唯余苦涩呢?
六国后人不会赞颂张良的远见,他志向的更改,在六国遗民眼中,已然等同于背叛。
张良明白,愿意为自己提供庇护之所的六国之人将骤然减少,很快,自己就会被秦朝兵士抓住了。
“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后,张良作为他信重的臣子被大肆封赏,但他不为外物所动,始终明哲保身,这才得以功成身退。”明月转而讲起萧何和韩信,“而另外两位,一个通过自污名节才得以善终,另一个因为糟糕的政治素养惨死在钟室之中。”
秦朝君臣立刻将萧何和韩信对号入座,毕竟前者在东宫手下做了这么久的事,政治素养绝不可能糟糕。
而这位“武状元”韩信,他们倒是不甚了解,但疑似和白起将军并称的“韩”,竟然政治素养很低吗?
二人都被传唤到了朝会之上,萧何这些日子虽与刘季断绝了往来,但骤然听闻他登基后也对自己有了猜疑,心中难免有些酸涩,面上却丝毫不显。
而韩信听闻明女郎所言只是轻皱眉头,秦朝君臣看在眼里,心中都颇为赞许:得知自己惨死都面不改色,果然有大将风范。
却不曾料到,韩信皱眉其实是在想:
这刘邦气量真小,竟然还要吾自污名节,才勉强得个善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