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4K加更!求月票(1 / 2)

加入书签

第84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4K加更!求月票!)

……

回到乾清宫中,朱由检喝了几口茶,才感觉那股激荡的心绪稍稍平复了一些。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演讲其实也是一场战争,需要根据现场的情绪,节奏,改变演讲的策略和主题。

今天这场发赏人员召见,也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以至于他中途调整了好几次节奏。

例如本来有一个节点,是要对他们说,「你们就是大明辰时的太阳啊!」

但是气氛太过热烈,终究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敢说出来,怕把他们都刺激炸了。

这个台词还是留到明年对新科进士演讲的时候再用吧。

又或是本来想叮嘱他们少伸一点手,最后也乾脆抹掉了。

一方面是那个情绪氛围不适合说这个。

另一方面则是忽然觉得就算发赏小组贪掉10万两又如何?(夸张说法,大头不是他们拿的)

只要最后能真的把各地真实情况传上来,这笔信息费他就掏得心甘情愿。

朱由检想到这里幽幽一叹。

情报啊,真是多重要也不为过。

掰起指头算算,单就陕西这地方,他已经派出了七队人马了。

东厂去找李自成算一路,抛开对历史名人的恶趣味,底层驿卒是一个视角。

九边精锐队官和选锋算一路,是精锐士卒视角。

后世知名武将卡如贺人龙算一路,是中级军官视角。

洪承畴这样的地方文官入京算一路,是中级文官视角。

田尔耕派出去九边查看的锦衣卫算一路,是厂卫视角。

要起复的东林党人中的陕西籍贯官员算一路,是清流文官视角。

再加上今天这最后一波发赏人员则是最后一路了,算京师少壮派钦差视角。

他做到如此地步,已经是尽可能将自己手里的牌全部都打出去了。

就为了把陕西这个火药桶如今的状况搞个明明白白。

今年到底旱了没旱?为什麽地方巡抚只报缺饷不报旱灾?如果要赈灾需要什麽级别的帮助?

地方民生丶军情到底如何,会比刚刚看到的河南真阳县还要夸张吗?

藩王这种家猪物种,又到底对当地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本地人对他们又是什麽看法?如果开宰的话,舆情风力又要如何应用?

桩桩种种,没有情报都是做不得的。

总不能上演一波天帝附身,直接说梦到陕西即将大旱,疯狂调粮吧……

那些文臣就算被强逼着执行,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肯定也是会消极对抗的。

朱由检盘算片刻,只觉这件事方方面面再周道不过,已经做到了他的能力极限。

他顿时一阵轻松,转头望向侍立一旁的高时明,问道:「这些人,都是怎麽挑出来的?」

高时明拱手答道:

「回陛下,都是按您上次的吩咐。先按『以本籍贯之人,查本籍贯之事』的规矩,将人选的大致范围框定。」

「然后,再以名声为先,家世为次,年龄为末,一一筛选。」

「其中,行人的名单,是行人司司正杨伦所定;中书舍人的名单,由几位阁臣共同拟定;锦衣卫的名单,则是指挥使田尔耕所定。」

「老臣拿到名单之后,又与王体乾一起,仔细查校了这些人的过往经历,调整了几个不太合适的人员,最终,才定下了这份名单。」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难怪效果这麽好。

殿中的老油条少之又少,几乎全是愣头青。

而且出乎意料的,年纪偏大的,好像更加愣头青。

他后世在公司里,类似的动员大会丶岗前培训,没有一百次也有八十次。

面对的,有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也有混迹职场多年的中年人,但没有一次,能有今日这般夸张的场面。

那种被压抑在底层,怀才不遇的愤懑(不管是不是真有才)。

那种一朝得见天颜,被委以重任的激动。

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

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爆发出的力量,实在令人震撼。

人心齐,泰山移。

在这古典时代,固然没有后世那伟大的梦想,却也有独属这个时代的太平之梦。

这种代代传承,刻在华夏民族里的思想,某种意义上,却又比西方那些主义,要高尚了太多了。

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来就不缺少满腔热血丶愿意为理想而献身的人。

改革需用愣头青,平衡需用老滑头,果如是,果如是啊!

「各位爱卿,实在是辛苦了。」朱由检忍不住赞叹一声,「朕,非常满意。」

他沉思片刻,对高时明说道:「通知王妃,将行人司司正杨伦丶户部尚书郭允厚丶指挥使田尔耕丶东厂王体乾的名字,也纳入节礼的名单之中。往后各节日,一并发赏。」

说罢,他自己都笑了笑,补充道:「记得,把那份螃蟹,也给他们补上。」

「臣遵旨。」高时明满脸笑意地应下,转头去吩咐小太监了。

……

过不多久,一名小太监匆匆而来,递过两本题本。

高时明接过一看,上前道:「陛下,兵部尚书新的庭推名单和薛国观京中修路的奏疏一并递上来了。」

朱由检伸手接过,先打开了兵部尚书名单那份奏疏。

名单上,是三个名字:

王永光,孙承宗,张鹤鸣。

朱由检的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满意的笑容。

韩非子说: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

这话,当真是一点不假。

自己调王永光和孙承宗入京的旨意,才发下去不过数日,这庭推的名单上,就立刻迎合了他的偏好。

在这封建帝国之中,权力系于一身的帝王,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被天下人揣摩。

但这对他来说,反而是好事。

若这天下文武百官,真能事事切中他的喜好,办的事,都让他满意,那又何愁天下不治?

不过,这王永光丶孙承宗,他都了解了。

可这第三位,张鹤鸣,又是何许人也?何德何能,竟能与这两位并列?

朱由检带着一丝好奇,认真地看了下去。

然后,他就被开幕雷击了!

张鹤鸣,南直隶凤阳府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军籍出身……

现年,七十六岁?!

朱由检一口槽卡在喉咙里,无处可吐。

好家夥!这大明朝,真就「老头乐」了呗?

刑部尚书乔允升,怕是要痛失高寿冠军的宝座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