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霓裳羽衣曲(1 / 2)
第468章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整体曲调节奏比较舒缓,白居易诗云「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一个「慢」字将这舞曲的节奏特徵略作总结。
这种舒缓的曲调节奏大抵也能反映出唐玄宗晚年荒怠政务丶耽于享乐的性格特徵,而《霓裳羽衣曲》的前奏散序部分则尤其的给人一种虚幻缥缈丶出玄入仙的奇妙艺术体验。
又是白居易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这位老先生是真的喜爱《霓裳羽衣曲》,屡屡以诗诵之。后世霓裳曲之所以名气那麽大,白居易可谓居功不浅,用诗辞的风雅冲散掉不少扒灰**的可耻底色。
张岱在指导编曲的时候,也充分吸收借鉴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那些《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徵。后世人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怕是免不了要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惑,当然前提是这个时代当中的白居易还能创作出相关的作品。
眼下这还未命名为《霓裳》的乐曲,乐官们按照张岱的要求翻新出了好几种不同的风格。而原本的《婆罗门曲》本身就体系颇繁,翻新的难度也是非常的大,众人也都被这一首曲子搞得有些欲仙欲死。
为了能够便于寿王对《婆罗门曲》的了解,张岱便让人首先演奏一遍节奏舒缓的慢版本,也是他感觉最接近历史上《霓裳》曲的版本。
这一版《婆罗门曲》虽然节奏舒缓,但并不意味着变化就少,曲子本身丰富多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参与演奏的乐器多,大凡当下常用的乐器,金石丝竹几乎都有应用其中。
这麽多的乐器融汇在一部乐曲当中,本身就非常的困难,而且还要彼此融为一体丶要求相得益彰,还不能通过加快节奏来掩盖不同乐器之间天生的音色丶风格等各方面的差异,难度无疑是更增数倍。
不过太常寺和内外教坊本身就集结了这个时代最为出色的一批曲乐人才,而盛唐又是古代声色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在一众乐官们抓耳挠腮丶不眠不休的勤奋努力之下,总算也是勉强达到了张岱的要求,呈现出来的乐曲效果也是非凡。
随着乐曲演奏起来,寿王固然是满脸的期待,一同坐在台下欣赏曲乐的宋璟之孙宋卓顿时也是眼光骤亮。
张岱见他神情如此,便也轻声笑问道:「宋郎觉此曲风如何?」
宋卓闻声却只是微微颔首,无暇回答张岱的问题,旋即便又专注倾听欣赏着优美的乐曲。
这一首乐曲的散序部分是编曲的精华,充分呈现出各种各种乐器丶各种曲风的交融,对于精通乐理的人而言,也能由衷感受到非常丰富的变化。
寿王虽然年纪不大,但其出身皇家,长期寄养在伯父宁王家里,宁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音乐造诣,而且还担任了数年太常卿,对于寿王的教育也是非常上心。
因此寿王小小年纪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欣赏曲乐不成问题。听着这首婉转悦耳又充满异域风情的乐曲,小脸上满是兴奋的神情,大概已经在畅想将此进献丶深受喜爱的情景。
一旁的宋卓显然也是精通乐理,一脸陶醉与享受,除此乐曲之外,耳边全然不闻别声。
直到散序部分戛然而止,他两眼才又再次有了焦点,但却一脸的惋惜:「曲只至此?是不是短了些?」
「这只是大曲散序部分,尚有中序与破还未及演。」
听到张岱这麽说,宋卓才又连忙松了一口气,旋即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此曲前所未闻,还道只是一篇杂曲。佳境入深,何不速演?」
张岱闻言后便也微微一笑,旋即便向舞台上略一挥手,乐师们便又开始继续演奏。
曲调进入中序部分,节奏较之前明显加快许多,并有四名舞姬登上台去开始作舞且歌,歌舞声色的表演无疑较之前单独的曲乐表演更加丰富,但台下欣赏的宋卓却微微皱起了眉头,神态不再像刚才那样陶醉专注,也有馀暇跟张岱交流。
「似乎乱了一些,舞似《白紵》又夹胡旋,乐曲稍躁,鼓压调声……」
宋卓一连点出数个缺点,旋即才又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观众看客,连忙又找补道:「此诸类搭配亦善,只是前奏散序器乐编排实在太过惊艳,有此珠玉在前,后着若只尚可,无疑大负期待。」
张岱闻言后便点点头,开口回答道:「宋郎此评确是公允,前篇集聚内外乐官巧思妙想丶凡诸变化交融皆能引人入胜。中段需以舞乐相协,但太常群伶并内外教坊终究还是技差一筹,舞不能艳,曲不能调,难免大为失色……」
《霓裳羽衣曲》能够成为盛唐舞乐之典范,就在于方方面面都达到了极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