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2 / 2)
一直到帆船消失后,朱翊钧仍然没有起身,而是坐在观潮楼,看着新港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黎牙实讲的东西,朱翊钧完全能够理解,尊重秩序,而后享受秩序带来的恩赐,这可能也是大明智慧的核心之一。
皇帝陛下想起了万历初年的一件旧事:王崇古杀京营百户。
戚继光在喜峰口埋伏了北虏董狐狸,立下了赫赫战功回京领赏,到北大营驻扎的时候,遭到了京营百户的刁难,戚继光不愿意京营和边军的矛盾激化,选择了谅解。
而王崇古还是军法处置,杀死了这位百户。
那时候,王崇古是京营总督军务。
当时朱翊钧尚且年幼,其实不太理解,为何张居正没有藉机发难,而朝中的大臣,包括戚继光本人,都没有对这件事进行深入追究。
到了后来,朱翊钧当皇帝时间久了,观政理政的时间久了,明白了王崇古的选择,和朝中大臣的沉默。
戚继光在蓟州等地,领三镇总兵官,手下有军兵十万,戚继光表面上谅解了这位百户,实际上戚帅当时,真的不打算为难这位百户,对于个人荣誉,戚帅早就看开了,能让他安生的打仗,就是天幸了。
王崇古作为京官,他只能把这百户杖杀,一旦戚继光心里拧成了疙瘩,这十万人会造成多大的动乱?要知道当时戚继光是立下了大功,阻拦了土蛮汗的入寇,回京领赏,却被一个百户如此羞辱。
隆庆元年,土蛮汗以朝廷给俺答汗封王,不给他封王,讨要封赏为由,攻破了喜峰口,大肆劫掠了京畿一番,而戚继光击退了土蛮汗的再次入寇,让土蛮汗损失惨重。
论功行赏,到京师来领赏,却被羞辱,这和李靖打完了吐谷浑之战,干掉了吐谷浑的可汗,回到了长安,却要接受谋反质询调查一样。
百户是当时京营的军兵,自然要按军法处置,以下犯上,羞辱有功将帅而不知悔改,王崇古军法处置了这位百户,也算是一种尊重秩序的选择。
当然,王崇古的主要目的,还是阻拦戚继光封伯入京营做总兵官,他自己都不否认自己是个奸臣出身,这个主要目的,他从来没有否认过。
但朝中大臣丶科道言官也对这件事沉默,就是因为这位百户,在挑衅秩序。
同样,还有朱翊钧手刃贱儒陈有仁。
陈有仁美化倭寇肆虐,抹黑诋毁戚继光东征平倭,当时王崇古给皇帝补了驾贴,甚至还给了十张空白驾贴,最后这空白驾贴,都用在了维护王崇古的身后名之上。
而朝臣们同样也没有对皇帝当街手刃贱儒的做法,大肆批评。
因为陈有仁破坏的是『功赏过罚』这一个天公地道丶不证自明的秩序,有功的要给予恩赏,有过的要遭受惩罚,赏罚分明,才能让秩序维护下去。
「回宫吧。」朱翊钧站起身来,回到了晏清宫,他下了车站在宫门前,看着已经挂好的匾额,笑着说道:「无能的应天府啊,就只会说不要,人松江府就只办事,他应天府怎麽赢?」
松江巡抚李乐丶松江知府胡峻德的动作真的很快,在皇帝准许更名后,立刻又上奏,请定六部在松江府常设衙门,以便国事,作为世界贸易中心丶经济中心,半个科学中心,松江府的这个请求,是非常合理的。
巡抚丶府衙这一级别的衙门,已经不能很好的处理松江府诸多事务了。
朱翊钧并没有准许这个奏请,一方面是照顾应天方面的情绪,一方面则是没有必要,他每年都到松江府驻跸,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这样劳碌和奔波,他辛苦归辛苦,可一个大明,三个朝廷班子,就有点太多了。
有应天府一个备份,眼下的局势,完全足够了。
实在不行把应天府那套裁撤,换到松江府来。
朱翊钧在七月末关于戎政改制的问题,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廷议,最终戚继光的奏疏,通过了廷议,边方组建二十七个边方步营正式开始推行。
但关于从辽东到广州,沿海地带设置步营,并没有获得普遍共识。
在部分朝臣们看来,还是有点太贵了,以浙江九营丶南京振武营这样的地方性质的步营为宜。
大明沿海地带十分的富裕,地方财政完全能够养得起类似浙江九营的地方步营,完全没有建立朝廷直管步营的必要。
水师精锐加上地方步营,完全可以保证地方安宁,防止海患的发生了。
二十七个步营,每年超过330万银的军饷支出,对于朝廷而言,戎政靡费将近两千万银的规模,还是有点太多了。
这种恐怖的军费支出,在嘉靖年间是不可想像的。
以嘉靖进士为主的大臣们,对于皇帝如此奢侈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不解,现在的军事实力,真的完全够用了,天下没有那麽强力的敌人,需要如此庞大的军费支出。
陛下难道准备远征泰西不成?
「大臣们的顾虑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嘉靖年间大明岁入五六百万银,万历维新的今天,超过六千万银的岁入,大臣们不得不顾虑,大明岁入能一直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吗?」
「一旦无法维持,营兵建设容易,可裁撤就很难了。」朱翊钧将几本反对的奏疏,放在了面前。
以少司徒侯于赵为首的一批人,他们的反对,不是为了对抗皇权,而是表达担忧。
兴衰这事儿,这片土地反反覆覆上演了很多次,今天兴盛,养得起,明天衰亡,养不起了,要裁撤,那暴力必然失控。
南京振武营兵变丶杭州罗木营兵变,都是战争逐渐结束,削减待遇之后,引起了哗变。
北方需要营兵镇守,而且依托于军屯卫所存在的二十七个步营,即便是解散,也就是返回卫所,还能种地活下去。
可沿海地区地区的营兵,可没有那麽多的军屯卫所做兜底了,两百年兼并,稍微富裕一点的地方,军屯卫所的田产,早就被兼并一空。
「其实还有个路子,大臣们都没说。」朱翊钧笑着说道:「养不起的时候,营兵搞天下均田好了。」
张宏真的一点都不敢接这句。
矛盾的演变具有不可预知性,这是普遍存在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构成一个矛盾的小矛盾实在太多了,没人知道会发展成什麽样。
营兵天下均田的过程,一定会变成群雄蜂起丶逐鹿中原的军阀乱战,最后的结果就是生灵涂炭。
「大臣们讲的对。」朱翊钧朱批了侯于赵等人的联名奏疏,先把已经达成共识的九边二十七营做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再议沿海备倭步营之事。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朱翊钧还很年轻,他一点都不着急。
「报!陛下,安南塘报!」一个缇骑匆匆忙忙的跑进了晏清宫御书房,将火漆封好的信筒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钧检查火漆,打开了信筒,查看了书信火漆印绶后,仔细看起了塘报。
来自征南大将军陈璘和征南将军骆尚志的塘报。
安南平安王丶摄政王郑松,徵调了足足十二万大军,号称三十万,从升龙城向着海阳城和广安城而去,试图一举夺回海阳和广安城。
骆尚志是先锋,广安和海阳二地,他只有三千人,他沉着应对,从广安撤军,集中力量防守海阳。
如果打不过,可以从水门直接出海离开,广安则需要走一段河道,才能入海。
「这个名叫杜桧的家伙,真的不是海防巡检发展的细作?!」朱翊钧看着战报,总觉得这个杜桧的所作所为,都太像大明细作了!
骆尚志打广安的时候,杜桧不动如山;
等到广安被大明军攻破,杜桧觉得独木难支,转进如风,望风而逃;
郑松组织了足够的兵力,以十二万击三千,无论怎麽看,优势方都是安南。
骆尚志也搜集到了足够的水文地理,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准备返回姑苏岛主营,等安南军再而衰,士气不在的时候,再取广安和海阳。
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杜桧领兵两万,贪功冒进,急速行军,直扑海阳而来。
十二万人的确太多了,骆尚志手下三千人绝不是对手,可杜桧就来了两万。
墩台远侯将情报传来后,骆尚志还以为其中有诈,有埋伏,是郑松在诱导三千陷阵先锋出城作战,一举歼灭。
但最终骆尚志确定,并非设伏,杜桧真的和后军相距甚远,战机稍纵即逝,骆尚志没有犹豫,果断在必经之路的鱼嘴滩设伏,一举击溃了杜桧。
这次的击溃,引发了总溃败,后军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麽,就遇到了大量的溃兵,大明打过来了,本就人心惶惶的军队,很快就变成了,谁逃得慢,谁就是殿后的场面。
「戚帅给朕讲戎事,就总是说:撤退时,最大问题,就是谁来殿后,强军自然是精锐殿后,弱军是谁跑得慢谁殿后,但这些跑得慢的军兵,又不傻,他们会举手投降。」朱翊钧想起了戚继光讲戎政讲的内容。
这安南军队的表现,让朱翊钧扶额。
「首里侯也觉得有点怪,专门询问过了,杜桧不是海防巡检发展的细作,这个杜桧,他的母亲和郑松的母亲是亲姐妹。」张宏专门了解过,真不是细作。
郑松的母亲出自广南阮氏,是安南南方最大的军头,郑松的母亲叫阮玉宝,而杜桧的母亲叫阮玉丽,是同父同母亲姐妹。
郑松对母亲十分感激,因为在安场营大火中,她的母亲为了保护他而死,郑松成为了郑主之后,做了很多纪念母亲的举动。
这杜桧,就像是有了免死金牌一样,所以弃城而逃的他,仍然可以带兵。
杜桧贪功冒进,因为他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十二万大军的消息传到了海阳城,抢够了财货的大明军自然会撤离。
这样一来,杜桧只要足够快,就能独占收复失地之功,弥补之前弃城而逃的罪责。
杜桧完全没料到,骆尚志和三千陷阵先登营兵,非但没有逃走,还主动出城作战,打了杜桧一个措手不及。
「他怎麽敢如此小觑骆尚志?那可是娄虎啊!他是个小人,就理所当然的以为,别人和他一样,是个小人?」朱翊钧对这一战的结果,有些哭笑不得。
杜桧贪功冒进,而且还轻视大明军,这一次的大败,是真的活该!
郑松领十二万大军铩羽而归,骆尚志和陈璘关于是否追击,想法有点不太一致,骆尚志想乘胜追击,而陈璘作为主帅,最后的决策是步步为营。
「都是大明的好儿郎。」朱翊钧给了朱批,陈璘不让追击,骆尚志面对泼天的军功,服从了军令。
就是李如松这种刺头,打仗的时候,也不会违抗军令行事,这就是当下大明军容耀天威的根本所在,军纪严明。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