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2章 这些读书人,怎麽这麽坏啊!(2 / 2)

加入书签

这种煎熬的日子,在朝廷处置后,才得以结束。

那时候王谦还在,王谦以前在京师是纨絝,在松江府也是浑人,抓人都跑到人苏州府地界去了,不是因为他的次辅父亲,跨界抓人早就被连章弹劾了。

王谦断案,匠人不仅可以不退劳动报酬,还得到了十二个月的误工费赔偿,至于不得继续从事同业的潜规则,松江府直接废掉了这等糟心的规矩,并且呈送了御览,得到了陛下的朱批。

这个故事的匠人,就发生在苏松棉纺商帮商总石应泰的织造坊里。

这一篇文章一刊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可谓是群情激奋,尤其是识字的匠人争相转告。

朱翊钧叫来了缇帅赵梦佑,他怀疑陈准这个笔正,在跟松江府衙门打配合。

这石应泰刚在府衙拱宸堂蹬鼻子上脸,这就被笔正给爆了,这里面一定存在着一定关联。

赵梦佑调查速度很快,的确和松江府衙有关系。

这篇文章根本就是松江府的约稿,更是让陈准这个笔正,彻底得罪势要豪右丶富商巨贾们,彻底划清界限,不要再收银子写文章,这样才对得起圣恩。

陛下这边宽宥了,陈准继续收钱写文章,这就让松江府非常为难,一方面是皇帝陛下的免死金牌,另一方面又是可能的风力舆论失控,所以松江府就跟陈准约了稿。

陈准立刻就答应了下来,以前还能含糊其辞,被特宥了,还不上道,不肯划清界限,辜负圣恩这四个字,陈准真的担待不起,陛下在上海大学堂忠诚度大筛查里,就宽宥了他一个人。

这篇文章早就写好了,就等时机合适公布。

「为民无路,果然是个谎言和臆想。」朱翊钧琢磨了下,发现胡峻德对付石应泰这位能量很大的商总,就跟三根指头抓田螺一样,手拿把掐,根本没费什麽劲儿。

朝廷命官,自己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人中龙凤,背靠朝廷,真的要收拾乡贤缙绅丶势要豪右,真的很简单,因为权力在朝廷命官手中掌控。

侯于赵从浙江回到朝廷,对朱翊钧说的最大经验就是,从来没有为民无路,更没有什麽走投无路的被逼无奈。

朱翊钧仔细琢磨了下整件事,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李乐丶胡峻德其实都是申党,就是申时行的党羽。

申时行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思路。

申时行认为要对抗金钱的异化,就要从衣食住行出发,让人们有选择的权力,这才是有限度的自由;

要不断提高生产力丶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就要让人比物件贵。

比如在南洋,奴隶就是比蒸汽机更便宜丶更高效丶更好用的工具。

一个看起来笨重丶昂贵丶还需要专人维护的大铁疙瘩,凭什麽去替代那些可以随意打骂丶饿着肚子还能干活丶并且数量庞大丶获取极其容易的奴隶?

如果大明不让人比物件贵,那万历维新的一切成果,都保不住。

这是不证自明的事儿,物质是一切的基础,人始终廉价,那麽机械的使用就会倒退,比如林辅成在保定府见到被废弃掉的谷风车。

机器没了煤炭,可是不会动弹的。

一个人大约等同于1.2马力,一台升平十一号,约等于1200名力役,只有升平十一号铁马的成本,包括购买丶折旧丶维修丶燃料等等成本在内,低于1200名力役,升平十一号才会被广泛使用。

蒸汽机的马力丶热效率丶维修难易程度丶小型化等等,提高起来是要时间的,尤其是维修,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铺开的,把人力成本提高,就变成了推广机械,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办法。

李乐丶胡峻德等人,他们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对付石应泰,偏袒穷民苦力的劳动者,都是为了这一根本目的:

以提高万民的生活水平,来对抗商品经济蜕变对道德的异化,用生产力提升促进发展,掩盖社会矛盾,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这个思路和张居正治病要治病根,略有不同,张居正做事不留馀地,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张居正的办法更适合万历初年的局势,重病当然要用猛药,要不然就死了,万历维新二十一年,为大明积蓄了足够的国力,可以更加温和的去推动维新的节奏和步伐。

八月,松江府地方开始了万寿圣节的庆贺,还举办了一次阅舰式,来彰显皇帝陛下的威严。

进入九月后,松江府开始阴雨绵绵,夏天没下的雨,都集中到了秋天,在金秋九月,皇帝陛下离开了松江府,坐船到扬州后,乘坐火车返回京师。

九月初三,随扈的所有人,都收拾好了行囊,准备北归。

「王谦在吕宋,还是乾的很不错的。」朱翊钧看完了最后一本奏疏,处理完这本奏疏,他就要回京了。

王谦调任吕宋巡抚后,萧规曹随,完全延续了殷正茂的所有政策,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最大的改变,还是军事上流转和换防。

不过王谦准备在吕宋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丈,对汉乡镇进行一次普查丁口。

清丈丶普查丁口的目的,是确保皇庄还是皇庄,这些陛下的资产仍在有效且良好的运转,并且要对吕宋的田土规模,做到心里有数,以应对接下来更大规模的迁民。

王谦提到了一个殷正茂都没有太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吕宋的食盐,无法自给自足,自给率大约只有一成半,也就是15%,剩下的盐全都依靠从大明这里购买。

吕宋拥有长达四万里的海岸线,这四万里的海岸线,适合建盐场的地方不少,但是天公不作美,常年下雨的吕宋,导致晒盐的效率极低,晒盐需要连续的好天气,大明盐工晒盐还有抢收的习惯。

在大明没有攻占吕宋之前,吕宋解决食盐,主要靠大明商贾的走私,一年有数百条盐船抵达马尼拉。

在万历二年大明新设总督府之前,马尼拉港的进出口货物文书并不多,所以并不清楚当初食盐贸易规模大小。

今天吕宋在大明控制之下,大明到吕宋的盐,一年足足有一亿斤之巨。

王谦暂停了吕宋本地的晒盐场,理由非常充分,投入太大产出太低,但其目的,也不难猜,一旦吕宋有变,停了对吕宋食盐的出口,吕宋人就只能去舔砖了。

增加大明对吕宋经济羁縻的手段。

吕宋本地制盐,是用椰子壳泡水,泡够天数后开始烧,将燃烧剩下的草木灰过滤后,上小瓦罐熬煮,费时费力还见效慢,吕宋这鬼天气,煮盐确实比晒盐快。

朱翊钧回复了王谦的奏疏后,在门前黄浦江的小码头,上了船,向着松江府而去。

这可能是皇帝南巡路上最危险的一段路,从黄浦江行宫码头,抵达扬州码头,因为落水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船只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刺杀和放火,都是最好的时机。

并没有发生任何的刺杀,船只顺利抵达了松江府,因为一起出发的船太多了,很难确定,皇帝陛下究竟坐在哪条船上。

刺王杀驾这种事,要麽不做,要麽必须一击必死,但凡是有失败的可能,都要慎重,毕竟没做到,皇帝的铁拳砸下来的时候,那可是真的要诛九族的。

九月十六日,大明皇帝的仪仗回到了顺天府,太子朱常治丶监国朱载堉丶留守大臣凌云翼丶申时行等阁臣至朝阳门外迎接圣驾回京。

休沐三日后,皇帝陛下在皇极殿召开了大朝会,见了群臣一面,开始了枯燥的上磨生活。

缺少了廷议的环节,不仅大臣们不适应,连皇帝都不适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人可以永远是对的,朱翊钧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人,不是无所不知的先知,他需要大臣为他的决策查漏补缺。

所以他开始频繁的召集大臣们前往通和宫议政。

为了方便皇帝召见大臣,朱翊钧在九月二十四日,在通和宫御书房的西侧,建了个新书房,新书房不大,一共就八间房。

朱翊钧会提前一天把需要面圣的奏疏挑出来,司礼监会照着奏疏,把需要召见的大臣的名册整理好,第二日这些大臣就等在西书房内,等待召见。

这毫无疑问加大了皇帝陛下的工作量,但这一道纠错机制的建立,让皇帝陛下本人的决策,变得更加合理。

纠错机制,无论在什麽组织内,都是极其重要的组织建设。

这个地方被人叫做西书房,被召见的大臣,被叫做西书房行走,行走的次数越多,代表着陛下越看重,代表着他的意见越受陛下青睐,代表着这位大臣入阁的可能性就越大。

距离权力中心越近,权力就越大,这个铁律自古就没有变过。

被叫到最多的大臣分别是:申时行丶高启愚丶侯于赵丶王一鹗,这几位也被京堂百官叫做西书房大学士。

「二位,今天把你们叫来,没别的事儿,你们二位能不能不掐了?惹得科道言官都胆战心惊,唯恐二位斗出真火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朱翊钧示意申时行和高启愚坐下说话,才开口说明今天叫他们来的目的。

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当年张居正和王崇古斗的就很凶,有的时候,斗出真火来,京官人人自危,生怕神仙打架,一把火烧到自己头上。

现在,申时行和高启愚之间的争斗,不遑多让。

「申阁老好大的官威!这刚做阁老,就开始党同伐异了,在大学堂搞搞筛查也就罢了,现在还要在官厂搞,这万万不行。」高启愚也讲明了自己的态度。

申时行把忠诚度大筛查,扩展到了官厂里,这在高启愚看来,已经是过犹不及了,手伸的太长太远了。

「又不是筛查匠人,只是筛查官吏,总办丶代办丶会办丶司务,这些人都该查一遍!」申时行理直气壮的说道:「官厂可是万历维新的财源之一,这要是给这帮蛀虫蛀空了,你我二人,如何跟陛下交代?」

故意让官厂经营困难,损公肥私,甚至把官厂占为己有,这是申时行决不允许发生的事儿。

尤其是侯于赵提议,试探性的下放权力,让各省三司筹建地方官厂,那更要严厉督查了。

「你说得好听,咱们都是为官多年,你说只查官吏,你猜猜真的做的时候,会颠三倒四到什麽地步?」高启愚也不含糊,直接了当的说道。

大学堂也就罢了,不事生产的衙门,怎麽审查都不会闹出什麽乱子。

官厂可是大明的定海神针铁,军事政治经济民生,都和官厂息息相关。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