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江湖人称「小比亚迪」(2 / 2)
带着儿子和一帮学生创业,说追求梦想那有点虚,起码也是想真正做出点能令震动行业的东西!
「嗯,我们星辰汽车的下一款车,是一台大尺寸的新能源SUV。
所以我们这次过来,不光是要谈采购,而是想大规模现金投资入股,双方深入联合研发,专利共享,加快国产空悬的落地……」
许易说明来意。
收购孔辉是势在必得的一件事,有了对方的团队,将来底盘最核心的自研空悬部件,才能做到遥遥领先于行业!!
不过。
当他说到大规模投资入股,现场孔辉团队的几名核心高层,面色却没那麽轻松了,甚至有迟疑。
特别是郭孔辉,作为整个技术团队的主导人,也不是第一次创业了,心中自有一番抱负,自然不想丢失控制权。
何况还要共享专利。
这不是钱的问题。
就在这时。
许易的下一句话接上了。
「我们星辰汽车首批采购量需要五万套,如果新车发布顺利,全年起码需要十万套空气悬挂供应。」
…
——啊?
夺少?!
五万…十万套??!
郭川忍不住瞪大了眼珠子。
在场其他核心团队成员,同样开始呼吸急促了。
很难压制着激烈的情绪。
说实话。
上来就要收购控制权,还要专利共享,的确很过分啊。
是非常令人难以信服的那种。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
孔辉科技目前的预期,其实只要把空气悬挂尽快量产落地,首年订单量能交付三万套,那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大成功了。
毕竟预期是预期,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每年三万套已经相当了不得了。
到时候研发出来,他们也得找主机厂出货才行。
而星辰汽车,却直接把答案拿出来,摆在脸上了。
「郭院士,我们星辰的想法也不是要控制技术路线,而是帮助孔辉以最快速度成长实现国产空悬产业化,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毕竟按照现有进度,不加快发展,搞不好还要拉长两年的研发和量产落地周期。
就算我们星辰这边看好国产空悬,也不一定等得及这个周期。
况且我们还有充足的现金流,拿来支持后续的研发资金,在所有新势力车企里,没有比我们星辰汽车更重视底层研发的企业了。」
许易给出必要理由。
随着在行业里崭露头角,星辰汽车「研发狂」的名声也渐渐传出去了。
不光三电和各种关键的部件搞自研,就连半导体这种也要插一手,主打能做的自己都做了。
为了发展和挣钱,连老头乐都还没停产呢。
说好听点,这叫「不拘小节」。
说难听点,简直是「不择手段」啊!!
这风格丶这作风……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家知名新能源头部车企。
于是。
近期星辰汽车又有了「小比亚迪」之称。
就是不知道比亚迪内部对此怎麽看了。
很多人表示好奇。
……
「这下我们真得好好考虑考虑了。」
郭孔辉露出无奈的笑。
星辰汽车开出的这个条件,远远超过他们自研空气悬挂所带来的阶段性成果。
他不光要为自己的家族负责,也得为整个公司参与深度研发的几十名学生负责,大家都是股权持有者。
肯参与进来做这种辛苦的底层研发,一干就是好几年,大家也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许总,我想再问一个问题,你对底盘零部件领域未来的发展怎麽看?」
郭孔辉却又问道。
许易略微琢磨了几秒,然后给出答案:「造车底盘是整体化工程,无论是转向丶制动和悬架,互相都离不开,而且是木桶效应,取最短的那块打分。
所以单单搞定某个底盘核心部件供应,也并不是我们星辰汽车的最终目的,一定要做整体化自研和系统调校工程。」
郭孔辉心里感慨油然而生:「看来我们的共识达成了一致了。」
只有对造车领域和底盘硬体有深刻理解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造车不是拼图。
哪怕把所有的部件,都按九十分的标准拼好,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九十分的答卷。
很大程度还要依托于数据调校。
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最后能成功的,一定是对这点有清晰认知的企业。
同理孔辉科技自研空气悬挂,也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他们想做的是依托空气悬挂为核心的一整套底盘系统方案,成为高端供应链的一员。
这麽一来,才能和主机厂锁死得更深,让市场规模爆发的新能源高端汽车离不开他们。
许易也是这麽想的。
但他更喜欢「反客为主」!
……
郭孔辉对眼前这位年轻创业者的观点,感到很满意。
能有这份认知,难怪能在这麽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
不像行业内某些虫豸。
看似努力造车,享尽上下供应链资源,国家政策托举,实际也就一眼望到头了。
双方团队因为观点的契合,合作进行得很融洽。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