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2章 江湖人称「小比亚迪」(1 / 2)

加入书签

第162章 江湖人称「小比亚迪」

「照这麽说,橡胶配方已经攻克了?」

许易有点惊讶孔辉科技这边的进度了。

「橡胶配方我们与国内头部轮胎橡胶厂都有过合作,进行研发,最终决定使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初期样品的弹性模量和气密性都跟得上。

但是耐疲劳次数以及,耐老化性还待进一步测试,我们也在努力加快这个进度……」

郭孔辉道。

从硬体层面讲,空气悬挂的核心部件是空气弹簧,而空气弹簧的关键就是橡胶气囊。

橡胶配方直接影响气囊的各项性能指标。

包括寿命丶密封性和舒适性这些。

听完他的解释,许易大概理解了。

之前很多外界人士,以为空气悬挂的难点在于国产造不出橡胶,这话其实有点扯。

顶级的橡胶配方,是很难。

可别忘了,华夏也是全球最大的橡胶消耗与橡胶制品工业大国。

论轮胎消耗,谁能干得过国内?

随着上下游供应链发达,搞出个可供汽车空悬使用的橡胶配方,还真不是什麽难事。

就是后续的验证丶测试丶定向优化比较费事。

这些都是汽车产业定制化的需求。

新配方落地也是需要长周期验证和优化的,拿「耐老化性」测试来说,要保证在不同气候环境下,5-8年内无裂纹。

实验室模拟环境加快,也要固定周期。

「嗯,空悬的配置在卡车货运领域上已经很普遍了,要发展到乘用车市场上,其实逻辑也是相通的……」

许易接了一句。

他很乐于和专业人士讨论技术应用与思路。

之前也说过,空气悬挂在载重和轻量化上有优势。

车子越重,用空气悬挂越有优势丶成本上也越划算。

「燃油车一两吨的重量,当然犯不上使用空气悬挂,再加上进口昂贵,定制周期长,所以空悬市场一直打不开。

但新能源车就不同了,一台新能源轿车的质量都能轻松超过2.2吨。

如果是那种大型的SUV和MPV,质量最少是2.7吨以上,甚至到3吨多。

单纯用机械弹簧去承重成本太高,也太吃力。

所以我认为随着新能源车的市场占用率不断扩大,空悬这套底盘减震系统,将发展成为比较常见的核心部件,甚至是高端新能源的刚需。」

许易缓缓说道。

两吨至两吨重量以下的车型,使用空悬追求的是驾驶质感丶抬高车身的通过性,属于「锦上添花」。

但超过2.5吨以上的汽车,使用空悬就变成一种「刚需」了。

除了要更高的承重能力外,还可以满足轻量化的需求。

像三吨以上的车子,都不会采用传统的单一机械弹簧。

否则车身自重和金属疲劳就够你受的。

且车身过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不光转弯惯性会很恐怖,底盘操纵性变得很难兼顾,对刹车系统要求也更变态,四活塞卡钳大刹车盘都只是起步。

除此之外防撞安全设计还要升级,还得堆料。

这麽一连串的问题,想要寻求解决方案。

那还不如一开始直接减重!

所以。

空气悬挂丶液压悬挂丶电磁悬挂……

总得选一样。

液压悬挂和电磁悬挂的专利更复杂,研发成本更高。

现阶段的空悬虽然看起来「高端」,反倒是成本最低丶研发难度最容易的选项。

——

听完许易的这番话。

这位老院士的眼神愈发明亮起来!

郭孔辉没想到,在今天居然能碰到一位理念和预期与自己完全相符的业内人士!

而且还这麽年轻。

早在两年前,他就有类似的想法了。

随着这两年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内心主攻空悬的理念,也变得愈发坚定!!

他不止一次在业内人士,和投资机构面前,述说过自己心中的理念。

但传统主机厂选择面很广,能进口不一定要国产。

而投资机构更现实了,只在乎眼前利益。

别说什麽华夏汽车的发展前景丶国内行业大趋势。

人家根本不关心啊。

就一句话。

能挣钱吗?

不能挣钱费这劲干嘛?

就算能挣钱,你说要辛辛苦苦搞两三年,将来市场还不一定能超过百亿,那回报周期和回报率也忒低了。

砸钱干点其他的,不比这强?

「许总,真没想到你的观点和我家老爷子想的,几乎严丝合缝!」

郭川浑身一震,惊叹道。

可以看到。

老院士虽然没说话,情绪并不平静。

搞研发的最在意的就是技术理念相符了,双方要深入合作,一定要在理念上互相认同。

否则哪怕有钱有资源,研发的技术路线不受重视也难得到发挥。

他都这个岁数了。

国产空气悬挂这个项目,极有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研发项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