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章 入局(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1 / 2)

加入书签

观塘食品厂旁边那座仓库,经过紧锣密鼓的改造,已经焕然一新。

外墙刷成了与主厂一致的浅灰色,大门上方挂上了崭新的金属铭牌:「陈记食品研发中心」。

内部空间被分隔成几个功能区:设备区丶理化分析实验室丶感官评测室等,以及一间摆着长会议桌和一块黑板的项目会议室。

空气里还残留着淡淡的油漆和清洁剂味道。

此刻,项目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长方形的会议桌两侧坐满了人。

一边是陈秉文丶高振海丶锺强,观塘厂负责品控的两名骨干,以及四名要跟着周教授学习的技术骨干。

另一边,是以港岛理工学院周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包括他带来的两位博士生和一位有多年食品厂经验的资深工程师。

周教授写在黑板上的「风味稳定性」丶「常温保存」丶「天然防腐」丶「包装兼容性」四个词组,像四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每个人心头。

锺强和观塘厂的技术骨干们眉头紧锁,他们熟悉的是灶台火候丶手工熬煮,对「美拉德反应」丶「脂质氧化」这些术语感到陌生又敬畏。

高振海则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压力,「瓶装糖水」,文哥描绘的宏伟蓝图,第一步就遇到了硬骨头。

周教授放下粉笔,转身面向众人,语气沉稳,「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解决任何一个都不容易,要同时攻克,难度更是几何级增长。

风味锁不住,再长的保质期也毫无意义。

添加大量化学防腐剂,又违背了陈生『天然健康』的初衷。

包装材料如果与糖水成分发生反应,或者密封性不佳,一切努力都会白费。」

他看向陈秉文:「陈生,瓶装化这条路,比我们预想的还要艰难。

现在项目刚启动,成本投入会很大,失败风险也很高。您是否还要继续?」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秉文身上。

高振海下意识地捏紧了拳头,锺强则屏住了呼吸。

陈秉文的目光缓缓扫过黑板上的难题,脸上非但没有退缩之意,反而燃起了更炽热的火焰。

他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风味稳定性」五个字上。

「当然要继续!」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技术壁垒之所以是壁垒,就在于它难以跨越。

但跨过去了,就是我们陈记的护城河!周教授,您说的困难我都明白。但正因为难,才更有价值!」

他转向自己的团队:「诸位,我们陈记是怎麽从深水埗走出来的?

靠改良传统配方,靠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靠流动点开拓市场,靠杨枝甘露打响高端招牌!

哪一步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哪一步没有风险?瓶装化就是我们的下一块高地,必须拿下!」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务实:「周教授,请您牵头,制定详细的攻关计划。

资金不是问题,我单独为瓶装项目设立专项资金。

人员,厂里的技术骨干,包括锺强丶阿海,都全力配合您团队。

场地设备,研发中心需要什麽,我们立刻添置!」

陈秉文的决心和清晰的指令,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会场内在座的众人。

尤其是锺强和高振海等人,眼中的迷茫被坚定取代。

周教授眼中也闪过赞赏:「好!有陈生这份魄力,我们定当竭尽全力!

攻关方向,我初步考虑分三步走:第一步,风味锁鲜和防止分层是核心基础。

实验室会从天然稳定剂筛选丶均质工艺优化等方面同时尝试。

第二步,同步探索天然防腐方案。

高糖环境本身有一定抑菌性,我们可以结合超高温瞬时灭菌工艺,再筛选天然植物提取物,寻找协同增效方案。

第三步,包装材料选择和灌装工艺。

需要测试不同材质玻璃丶马口铁丶复合膜与糖水的兼容性丶阻隔性丶密封性。」

「技术细节你们定。」陈秉文果断授权,「我只看结果。

只有一个要求:天然健康是底线。

化学防腐剂,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绝不多用。

我们瓶装糖水,卖点就是如现制般新鲜美味,不能本末倒置。」

「明白!」周教授郑重点头,「我们会优先攻克物理和生物防腐路径。」

会议结束,研发中心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理工学院学生和观塘厂的技术骨干在周教授指导下,开始了无数次的配方调整丶工艺测试丶数据记录。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糖水加热后的甜香,以及仪器运转的低鸣。

陈秉文没有过多干预具体实验。

他只需要时不时的过来,不经意间为周教授提供一点研发「灵感」,尽可能的加快实验进度就好了。

与此同时,长沙湾与观塘两厂的生产线开足马力。

传统王牌红豆沙丶芝麻糊持续稳定地为工业区流动点供货,支撑着陈记的现金流根基。

而真正搅动市场风云丶带来丰厚利润与巨大声浪的,则是那两款港岛首创的高端甜品,椰汁西米露与杨枝甘露。

短短一周,它们在铜锣湾丶尖沙咀丶中环五家标准店的销售数据,彻底打消了高振海和工人们对价格的疑虑。

尤其是杨枝甘露,以其惊艳的卖相丶复杂的口感和「三蚊五」的「天价」,迅速成为追求品质与时尚的白领丶年轻女性和游客的打卡首选。

口碑如同病毒般扩散,甚至开始有顾客专程赶来品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