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捅向苏联的第一把尖刀(1 / 2)
第179章 捅向苏联的第一把尖刀
安徽国投面对西南开发集团和远东贸易抛出的橄榄枝,内部经历了激烈的讨论和谨慎的评估。
正如赵东来所说的那样,在国产汽车品牌领域,这本就是一个广阔的蓝海。
对于决心寻求产业突破的安徽而言,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其对省内丶尤其是对芜湖及周边县市的产业拉动效应将是惊人的。
整车制造将带动上下游庞大的产业链——钢铁丶橡胶丶玻璃丶塑料丶电子电气丶精密加工……
无数工厂将因此获得订单,无数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
当然,这一切美好愿景的前提都建立在「这家国产汽车品牌能够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能成功吗?
能吗?
詹夏来在深思熟虑后,认为「能」,而且「很有可能成功」。
远东贸易从苏联进口的汽车都能在国内引发抢购潮。
这充分证明了市场对高性价比汽车的渴求程度,远未被满足。
更关键的是,这个项目背后所代表的。
是激活芜湖乃至安徽工业潜能的历史性机会。
是盘活安徽作为中部省份纽带作用的战略举措。
当一汽丶二汽丶上汽丶北汽等「国家队」都在忙着与外国巨头合资,用市场换技术时。
没有传统汽车工业基础的安徽,想要异军突起,只能另辟蹊径,走一条更艰难却也可能更自主的道路。
与远东贸易丶以及西南开发集团合作,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只不过这麽大的事情,投资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决定,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做出来的。
经过几天的研讨。
上报到各级机关,最后终于汇总了一致的意见。
投资!
安徽国投与西南开发集团,远东贸易合作,投资这家全新的汽车制造企业。
没有人才?
不怕!
从全国各大车企高薪挖角。
同时向散落在全国的安徽籍汽车工业人才发出号召:「回家乡,干一番事业!」
没有技术?
引进!
同步从欧美和苏联寻找成熟技术进行引进丶消化丶吸收。
缺少零部件基础?
那就合作!
初期从各大配套厂引进,逐步培养本土供应链。
至于车企的名字.
「就叫奇瑞吧!」
秦远看向太子带过来的赵东来道:「奇遇祥瑞,我相信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注定能创造一个奇迹。」
秦远觉得,有些事情还是得信一点「命」。
既然历史绕了一个圈,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孕育自主汽车品牌,那麽「奇瑞」这个名字,理应延续它的传奇。
根据赵东来的汇报,他们的团队也去了浙江寻求合作,但对方态度暧昧,并未给予明确支持。
这也不奇怪,此时的浙江民营经济活力四射。
乡镇企业丶个体经济遍地开花。
一个温岭的摩托车厂就能引来外资关注。
这个浙江温岭摩托车就是后来的钱江摩托,更别提还有个吉利李书福在台州虎踞龙盘。
他们不搭理,实属正常。
相比之下,安徽省内缺乏重磅产业,求发展丶谋突破的愿望更为迫切。
而远东贸易在国内闯下的赫赫名头,以及其背后隐约展现的打通苏联市场的强大能力,为这个合作方案增添了至关重要的光环和政治筹码。
安徽方面愿意合作,某种程度上也是抱着「孤注一掷」丶奋力一搏的决心。
「李总,」秦远看向太子李楚泽:「现在招牌有了,政策支持和启动资金也有了着落。」
「但我们几个,说实话,都不懂如何具体造车。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内行,一个能掌舵的帅才。」
李楚泽立刻问道:「你有合适的人选?」
从他与秦远接触看来,他觉得秦远这个人,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想好之后的具体步骤。
造车,建立国产汽车自有品牌这种大事,肯定也会有一番规划。
「人选我有,就在一汽。」
秦远道:「不过,这位大才,可能需要你亲自再跑一趟东北,拿出最大的诚意,三顾茅庐也要把他请出来。」
「没问题,不就是请个人吗?」
李楚泽没有含糊,此刻在他心里造车这件事排在首位。
别说是去东北请大才了,就是让他给对方当一段时间助理学习,他都能干。
李远潮和宋濂完成的史诗级成就对他的影响太大了。
他坚定认为,如果将奇瑞这个牌子立了起来,将其打造为第一家民营企业国产汽车品牌,绝对有资格触发另一个史诗级成就!
有了目标,就有动力。
怕就怕无头苍蝇,没有目标。
以前他就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