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6章 汽车销售大战,惊起的庞大影响(1 / 2)

加入书签

第178章 汽车销售大战,惊起的庞大影响

远东贸易与罗格瓦茨公司之间的汽车贸易销售大战,其波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竞争,在中苏两国具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前所未有涌入市场的国产汽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被压抑已久的物质需求。

尤其是对那些手握即将贬值或已成废纸的旧卢布丶急于将其转化为实物的民众而言,这些价格相对「实惠」的拉达和伏尔加,成了绝佳的避风港。

记者们从各方渠道获取的零星销售数据拼凑出的图景,看到了「国家经济」的复苏。

看到了民间蕴含的巨大经济活力。

这些经过筛选和加工的报导和数据,进一步强化了苏联上层某些人固有的认知。

他们在搞的经济改革货币改革无比正确。

他们盘活了苏联的经济。

「果然,就是要取消配给制,让市场决定供给,伏尔加厂一松绑,立刻取得了效果」

诸如此类的话,不断从上面之人的口传出。

至于伏尔加汽车厂在这场贸易狂欢中究竟收到了多少实实在在的货款?

其财务报表相比上个季度丶乃至往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巨量汽车被以出厂价提走,其真正的利润流向了何方?

没人真正关心,也没人有那个「闲心」去深究。

对于这好不容易出现的「市场繁荣」,没人会抓着一点「瑕疵」不放。

而在中国,情况则截然不同。

一批批苏制汽车通过正规渠道涌入国内,其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事件。

而更巧的是,将这些汽车弄回国的,与之前那个轰动全国的「罐头换飞机」奇迹的主角,竟是同一人——秦远,和他的远东贸易。

这下,事情就变得格外有趣了。

不仅新闻媒体的关注度被瞬间拉满,民间的好奇和讨论也空前高涨。

而这带来的,是极大的利好。

当太子李楚泽派人前往西南地区各大计程车公司洽谈合作,对方一听到是「和远东贸易合作运来的苏联车」,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这不仅仅是给太子李楚泽一个面子,更是藉此与风头正劲的远东贸易搭上线的绝佳机会!

现在谁都看得出来,能和远东贸易合作,就意味着可能拥有一条通往苏联市场的丶赚取外汇的潜在通道!

这些计程车公司背后的关系网络盘根错节,其股东丶关联方往往也经营着各类实体工厂,尤其是轻工丶食品等行业。

循着这种思路,太子李楚泽的团队敏锐地将触角伸向了轻工业极其发达的地区,比如金华义乌,比如温州丶山东莱州丶福建石狮丶以及拥有庞大制造能力的广东市场。

甚至还没等到去接触公务用车系统,计划中的几千辆苏联汽车,就被这些地区嗅觉灵敏的计程车公司丶私营企业主和个体老板们抢购一空!

这种由市场自发产生的丶强大的购买力和需求,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媒体争相报导,《经济日报》更是刊发头版特稿,给予了极高评价:

【现如今,市场经济正迸发出它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用一双隐形的大手,持续在为国家和社会造血】

【改革开放十馀年,因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在不少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依靠我们现有的国民消费水平,远不足以完全消化这些产品】

【与此同时,在重工业丶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又因核心技术的缺失和零配件自给率不足等问题,导致相关产品极其稀缺,国民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经济困顿,持续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但,一个群体,一家公司的出现,让这种现象看到了缓解的曙光】

【因为在北方,存在一个国家,拥有着与我们完全相反的经济结构——他们轻工业产品匮乏,却在重工业领域拥有雄厚的积累。】

【这就是苏联】

【远东贸易,成为了架设在中苏两国之间的桥梁。他们最初以背包客『倒爷』的身份往来于两国,为物资交换做着贡献。而远东贸易的成立,毫无疑问将这种民间往来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罐头换飞机』,用八百车皮轻工业物资换回七架客机】

【到如今持续进口拉达丶伏尔加汽车,有效缓解国内需求压力,并以『易货贸易』模式为国家节约宝贵外汇……远东贸易的连续成功,绝非偶然。】

【它精准地抓住了中苏经济的巨大互补性,以民营企业的灵活和效率,打破了外贸领域的诸多壁垒,扮演了『破冰船』的角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