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八章 谁的弟子如此优秀?(1 / 2)

加入书签

第99章 谁的弟子如此优秀?

说是请教,其实是张先生将他对《中庸》的困惑讲出来,苏录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两人进行探讨……

先生抚卷问道:「子思子言『君子而时中』,朱子注『随时以处中』,请问『时中』之『时』,当以何为准?若遇礼与情相悖,如亲丧未及三年而家贫难继,是守礼为中,还是权变为中?」

苏录拱手答曰:「学生以为,『时中』之要在『合其本』。昔者孔子绝粮于陈,犹弦歌不辍,非不知困,乃守道之本也;若亲丧三年而举家将饿,此时权变缩短丧期,非违礼,乃全孝之本……因孝不止于形式,更在存亲之心。《中庸》言『道不远人』,盖时者,非泥于古礼之迹,而在循本心之诚丶应世情之实,此谓『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先生颔首赞曰:「好一个『时中』之要在『合其本』,受教了。」

「弟子也要请教先生。」这回轮到苏录问道:「孔子言『中庸其至矣乎』,然『中庸』既为常理,为何谓之『至德』?」

先生答曰:「『至德』之『至』,非高不可攀,乃『恰到好处』之极。庖丁解牛,刀刃入隙,游刃有馀,此『中』也;若过刚则折,过柔则钝,皆失其『至』。故『中庸』非折中调和,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如治水者,或堵或疏,乃因势利导;用兵者,或攻或守,乃随机应变。」

苏录又问道:「常人日用之间,如何得『中』而不失?」

「常人失之『中』,多因私欲障目:见利则趋,遇危则避,此『过』与『不及』之根源。颜回『不二过』,非无过也,乃能『克己复礼』,时时反观。故『得中』之要,在『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先生答道。

「学生受教了。」苏录恭声应下。

这回又轮到张先生发问,「若遇乱世,礼崩乐坏,『中庸』之道何以为继?」

苏录答曰:「弟子以为,观冬雪覆竹,竹弯而不折,此『中』之韧性也。乱世之中,『中庸』非与世浮沉,乃先生前番所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故中庸之道,不在时势顺逆,而在『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之心。」

「好好好。」张先生拱手大赞曰:「吾徒将来必为大儒良师,为往圣继绝学。」

「先生又谬赞了。」苏录忙逊谢道:「弟子只求读书进学,为百姓略尽绵薄之力便足矣。」

「哎,天赐你才华不是让你浪费的,有了大的能耐,而不做大的事业,可谓罪莫大焉。」张先生摇头道。

「那也得等到弟子有了大能耐再说。」苏录苦笑道。

「哈哈,也是。」张先生捻须颔首:「能自知而不自满,善莫大焉。」

~~

紧张的课业令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就到了七月十五,第五次月课到来了。

这次月课也叫年中考,是学年过半的一次考核,因此重要性要超过平时的月课,非但由山长亲自命题,头名的膏火银也提高到了一两银子,其下皆有倍增!

虽说重赏下必有勇夫,但鉴于开学以来,朱子和一直断崖式领先,大家普遍认为,这一两银子就是奖给他侄子的。

尽管二三四名都在省身斋,但林之鸿和乔枫已经四连败于朱子和手下了。公认最有希望挑战朱子和的苏录还欠火候,这次能战胜两位同窗,进步个一两名就不错了。

在大家看来,苏录想要威胁到朱子和,还得再过上几个月……

不知不觉中,孙山同学已经进步到,可以拿来跟第一名作比较的程度了。

但这些闲谈都跟苏录没关系,他的眼里只有这次的考题——

『君子之道费而隐。』

此句出自《中庸》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依然是用苏录非常喜欢的辩证法,阐述中庸之道的广大和精微。所谓广大之处,没文化的老百姓也能知道一些;精微之处,就是圣人也有无法参透的地方。

审题时,苏录想到这恰似自己和张先生的论道,自己刚学《中庸》就能侃侃而谈;张先生浸淫多年,依然有不通透的地方,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广大与精微啊。

由此感而发,一篇八股文便在他心中成型了。

入学半年来,苏录的水平已经精进到,无需再进行半文半白的过渡,直接就可以写出合格的八股文了。当然反覆地修改推敲,还是免不了的……

在草稿上修修改改,约摸着时间差不多了,苏录便拿过印着红格子的答题纸,悬腕执笔,认真誊录起来。

只见他竖画藏锋左起,悬针劲挺不逾中线,收若游丝;垂露格底轻顿即转,墨凝如珠。

通篇疏密得宜,笔画舒展不越界,偏旁揖让不挤塞。墨朱相映,瘦硬含温润,拘谨化从容,进步十分明显。

写完之后,苏录又检查了一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从文章到书法,都是自己一年前无法想像的……

没过多会儿,院中云板敲响,监考先生道:「停笔交卷。」

~~

待那先生收卷走人,省身斋中瞬间成了闹市。

众同窗心情不错,大声喧闹。李奇宇回头问苏录道:「哥,你考得咋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