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7(2 / 2)

加入书签

希尔维娅回头望了一下远方,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我要走了,亲爱的,我哥哥在等我。”

这一次,她没有等他回答,就退入到一片迷雾和灰暗之中。他伸出手去,但什么也没有抓住。只有什么冰冷的东西落在他的脸上。

钟声再一次响起,施季里茨睁开了双眼,发现那冰冷的东西是划过他脸庞的泪水,他自己的泪水。

窗外泛出了黎明的光彩,他穿戴好衣服,走到走廊里,恰好看到他的司机——那个小伙子在走廊徘徊:“您也听到那钟声了吗?中将同志?”

“我准备出去看看。”施季里茨平静地答复他,“还有,在这里你可以不用喊我‘中将同志’。”

“好像是有人去世的丧钟。”小伙子耸了耸肩,“似乎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否则不会整个日内瓦都能听见。”

施季里茨抬手制止了他继续说下去——他自己很清楚那是什么钟声,他曾经在送葬母亲的时候听过,那是他童年对母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记忆。

他走上大街,人们在窃窃私语希尔维娅·威廷根施坦因的死讯。

希尔维娅的葬礼定在三天之后,人们从世界各地赶过来为她送别。她曾供职过的红十字会和联合国隆重地发表了声明,并在那一天为她降半旗致哀。伯尔尼的诺雷利神父特地赶到日内瓦来为她举行葬礼的仪式,墓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

“这里长眠着希尔维娅·威廷根施坦因公主殿下,她曾经带着橄榄枝来到人间。”

以色列政府抓到了一个表达歉意的机会,他们忙不迭地派出使者追授她“义人”的称号,并大力地表扬她在战争中尉犹太人做出的贡献。前一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谈的五大国政府,也纷纷派出代表来悼念这位“杰出的和平人士”。

斯文森·杨是第一个赶到日内瓦的美国人,随后是耶鲁学派的学者们。她的同事们为她抬棺,罗素教授从英国为她写了一篇悼词,称赞她的伟大,并指责麦卡锡这位“法西斯分子”在“她好不容易逃出纳粹德国的魔掌之后继续对她进行迫害,让我们的时代损失了一位伟大的和平人士。”

有人指责斯文森在她的葬礼上过于冷漠,但一张照片立刻打破了这种偏见,一位记者拍到他在人群散尽之后,对着希尔维娅的棺木喃喃自语。那落寞的身影和人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指责者很快遭到群起攻之,人们说他只是太过难过,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表达悲伤。

但可能只有斯文森自己知道,他所说的只是一句话:“现在世界不会再有机会知道真相了......但是,凯瑟琳,你还欠我一次远东之行呢?现在只能靠我自己了。”

他老老实实地和路德维希·威廷根施坦因亲王解释了原委,得到的只是对方一个“我早就知道”的眼神,于是他把支票交给这位亲王:“我们曾经就这个问题打过一个赌,现在,我把输掉的彩头给您了。”

“她会很感激的。”路德维希低声道,“还有,谢谢您在此事上做出的牺牲。”

斯文森微微皱了皱眉,似乎没有理解他的话似的,下一刻他笑了出来:“不,我们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斯文森·杨在葬礼结束的第二天早晨启程回美国。在一夜的小雨之后,他决定去墓地和希尔维娅告个别,他踩着雨水走在街上,一路想着脑海里的新课题,几乎没注意到他和另外一个男人撞在了一起:“抱歉!”

他立刻反应过来,先注意到的是那男人手上的蓝宝石戒指,这东西几乎和暗器一样,但在他的目光触及到对方的脸时,他愣住了:“我曾经见过您。”

施季里茨没有花很多时间就回忆起了斯文森·杨,他等着斯文森继续说下去。

“我曾经和希尔维娅交换过所爱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