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 章 里应外合(2 / 2)

加入书签

“不,我并非此意,文若你……嗐。”

他收回些许牢骚,想要解释,却又不得其法。

眼见曹昂越走越近,因为不好在主人家面前失礼,杜袭只得安稳心神,摆出平静从容的姿态。

“二位贵客来此,有失远迎。”

曹昂行了一个郑重而完整的礼节,面朝更加年长的杜袭。

“我乃奋武将军之子,曹昂。此间之事,我已知晓了首尾。”

曹昂不卑不亢,和缓而有礼,让杜袭不顺的心气平复了许多,

“说来惭愧,孺子少不经事,本不该出来主事。且依照我父亲的脾性,听闻二位入城,定会衣不及带、倒履相迎。不巧的是……”

曹昂适时露出歉意之色,

“家父不慎伤了腿,行动不便,只得让小子出面,请二位移步,到寒舍略作休憩。”

伤了腿?

不远处晒月亮的顾至为之侧首。

之前喝酒的时候不还好好的?眨个眼就伤着了?

不管顾至心中有着怎样的质疑,至少这个理由站得住脚。

哪怕杜袭仍对曹家心存偏见,在听到这样的理由之后,也不好再说什么。

主人家的腿都伤了,还计较人家没有亲自出面,这不是无理取闹是什么?

杜袭不再纠缠此事,却也没有顺着曹昂的意。

“文若,你随曹小将军去吧。”说完前半句,他转向曹昂,解释道,

“杜某只是与荀家子侄同路,送他入城。至于杜某……另有要事,不便叨扰,便在此处,与二位别过。”

他客气地向两人做礼,就打算带着护卫离开。

荀彧无声轻叹,没有多言,与这位世叔道了别。

对于杜袭的抉择,顾至并不意外。

在这个时间节

() 多杂乱,未能与将军明言……”

他在距离曹昂一尺的地方停下,侧首看向火光聚集之处,声音低得几不可闻,

“当心……里应外合。”

顾至不相干地站在人群之外,敏锐的听觉捕捉到散入风中的音节,模糊的记忆缓缓苏醒。

因为是几辈子之前看的小说,再加上看的时候并未多么认真,他对《大魏枭雄志》中的许多细节都记得不甚清晰。

包括这段几乎让曹操开局团灭的剧情。

他只记得有这么一件事,只记得书中替曹操渡过难关的人是荀彧,对其余的细枝末节都一片茫然。

荀彧的这句话,如同提醒,让他回想起这个剧情点——

曹操在担任洛阳北部尉的时候不畏强权,得罪了许多人。

其中一人便是董卓的部将李傕。

李傕本不是董卓的部将,曾随着前太尉张温进京述职。在京期间,不知道他犯了什么事,在北城地界被当时担任洛阳北部尉的曹操抓走,并且不允许使用钞能力免灾。

从此,李傕记恨上了曹操。

曹操驻扎在河内郡这件事,远在长安的李傕并不知晓。何况他此时在董卓军中只是一个位阶不高的校尉,即使他对曹操心怀恶意,也找不到除掉曹操的时机。

但游离在三辅地区的一支西凉军小队知道这件事。

他们恰巧是李傕统率的几百个士兵中的一员。

这支小队人数不多,只是董卓留在旧都附近用来探查的眼线。他们不敢直接对曹操的军队下手,但为了讨好上司,便决定与曹氏部曲中一个贪财贪色、又有几分本领的人里应外合,取了患有“肠澼”、暴痢而死[1]的病人的不可描述之物,投到井中。

嗯……

顾至回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确认自己没有碰到任何不该碰触的物件,将心中的省略号一点一点地擦去。

既然钱四的劣行已经暴露,应该不会再有人去饮用那边的井水。

至于其他的事,总归有年轻版的荀令君替曹操担着。

正这么想着,浑身轻松的顾至,突然发现曹昂往自己的方向瞥了一眼。

“……”

不是。

荀文若说“当心里应外合”,看他顾至做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