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3(1 / 2)
毕竟,年龄都不小了。
是他小瞧顾丛嘉了,有时候他不说话杀伤力也蛮大的。
昭武帝:“秦王醒来不过一年尔,他之所见是我大周的强盛。”
翻译过来就是,这孩子没见过大周衰微的情况,所以自信感很足,诸位爱卿见谅。
“是臣等未能转变过来,臣等该谢谢秦王殿下点拨啊。”
兵部尚书率先开了口,为此事定了性,不是他们该恼恨秦王戳破他们一直对别国使团不自觉高看的事实,而是他们该感谢秦王让他们转变思想。
现在,攻守之势异也。
没有谁会比兵部尚书感触最深了,当初的尽善尽美,是他兵部之责啊。
第98章
没有好的兵器,没有选拔出骁勇善战的武官,以至于他们名义上是大国,可又有谁真的敬畏尊重他们?
想起当年的情况,兵部尚书眼中就有些泛红,以至于他的赞叹是那么的真心实意,有感而发。
其他原本想说些别的,倒不是说顾丛嘉不好的,毕竟陛下都那么为秦王找补了,他们总不能同陛下对着干,说秦王这不好那不好的,只不过,他们想要开口降低秦王这番话的含金量而已。
这一番话出来,可以想得到,顾丛嘉能获得多少人的感谢,太出风头了,相比自家的主上而言,太刺眼了,当然要给他降一降,顺便给自家主上打个好名声。
比如说陈王此前便是因为皇室风度,有天潢贵胄的自矜自傲,也是因为对陛下尽孝,忧心于寿礼,所以才冲动同赵王‘吵’起来。
一番话三个重点,一来将陈王塞到了秦王那一番话里,正是因为陈王有着强国的自信,所以才冲动的与赵王起了冲突。
二来,这冲动二字,则体现了陈王对于昭武帝的重视,对昭武帝的孝心,给昭武帝的寿礼无故‘消失’可不就怒发冲冠一时冲动同赵王‘吵’起来。
三来,虽然朝堂上人人心知肚明,近来陈王的人在不停的弹劾赵王一系,这也算是政治上的厮杀了,但用‘吵’这一个字,便减弱陈王最近政治的锋芒,而且还可以避免刺激到昭武帝,毕竟,昭武帝也要过四十岁了,而且还有此前重伤在身,有碍寿命的传闻……君王一向多疑,现在陈王优势这么大,有这么跳,有点危险。 W?a?n?g?阯?F?a?b?u?页???f?u?????n?2?????????????o??
陈王收的人自然也都是有能力的,最起码也会想这样的在政治上有着充分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自信掺和夺嫡风波上限高的官员不少,赵王一系自然也准备了恰当的语言艺术,打算给自家王爷分润些秦王这一番话的荣光,然后再修饰修饰卖惨告陈王一状。
但这些,在兵部尚书那真情实感的话语下再也无法说出口,看着兵部尚书有些泛红的眼眶,和朝中一些老大臣看着秦王如同看帝国荣光的眼神下,他们毫不怀疑,他们要是敢现在为自家王爷找补,顺便分润秦王这一番话的荣光的话,先不说陛下会怎么想,光凭这些老大臣们都会喷死他们。
怎么说呢,虽然陈王他们的确是因为不咋在乎现在京城的外邦使团,所以往日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肆无忌惮的针锋相对,但是,行动是行动,御史大夫弹劾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没能说出这一番话为自己辩解,还是秦王开口的。
所以,这番展示自信骄傲的大国天潢贵胄风范的荣光独属于秦王,那样的自信,那样的骄傲,很吸引人,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看着也升起自豪——这完美符合他们对天潢贵胄龙姿凤章的想象。
此刻,他自信,为大周骄傲的自豪感已经胜过了他的年龄。
若是说顾丛嘉处理科举疑云的提议让朝中正视了秦王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开口,便让朝中大臣完全接受了秦王以这么小年龄参政议政的事实。
毫不夸张的说,顾丛嘉通过这一次的开口,朝中大臣对于他的好感呈几何上升。若是原本还有那一小部分对秦王这么小年纪就参政议政颇有微词,觉得陛下实在是太宠信秦王的大臣的话,现在则是完全消失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