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2(2 / 2)
几人犹犹豫豫不知从何说起。
太子宽慰几人:“有话不妨直说!”
内侍想起多年以前听到的话本,试探地问:“这个不是万民伞吧?”
五人连连点头,因为担心太子瞧不上而脸色通红。
太子见状意识到什么,顿时觉得这把伞千斤重。
过了许久,太子才缓过来,问他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把伞。
五人当中能能言善道的女子从去年秋薛理查抄江淮各盐商和官府说起——
以前扬州官场黑暗,被垄断的不止漕运和食盐,还有许多赚钱的生意。薛理发狠连根拔起,江淮一带大伤元气是真的,但也让小民有了喘息之机。
薛理查抄百万亩土地分给流民,如今扬州街上没有无房无地的流氓,百姓安居乐业,年后三个月就恢复元气。
当地百姓商户很是感激办案人员,可是办案人员太多,不知道感谢谁。他们想起薛理说过,因为陛下圣明,所以令他和金吾卫大将军、监察御史等人下来明察暗访。
既如此,两淮百姓就想感谢当今天子。
可是皇帝什么东西没见过啊。听说在宫里种花种草的锄头都是金子做的。商户就找饱读诗书的老秀才询问皇帝缺什么。
老秀才认为皇帝缺民心。
扬州商户出绸缎和线,分到地的百姓和沉冤昭雪的渔民等等绣上他们的名字,又找伞匠精心制作多日,才有了这一把绣了上千人姓名的万民伞!
伞绣好了,该谁送过去呢。
扬州官吏无诏不敢进京。
最终此事就交给前往京师送货的商人。
林知了猜的不错,这五人正是商户。
五人认为太子皇帝是一家,交到太子手上就等于递到皇帝手上,因此五人就要告辞。
太子叫他们等一下,“你们怎么来的?如今下榻何处?”
五人中岁数最大的妇人道:“民妇等人住在扬州会馆。刚才是仁和楼的伙计送的草民。”
太子令内侍找人送他们回去。
几人再次拜谢。
“无需多礼!”太子同他们一起出去,令人备两辆车。随后一辆车往南,一辆车往西,往南的车去扬州会馆,往西的车直奔皇宫。
皇帝因为去年的事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哪怕一年过去,他仍然无精打采。以往这么冷的天,不是跟后妃在一起开枝散叶,就是去御花园垂钓赏雪。今年一年他都没出皇宫,跟万念俱灰只想等死似的。
太子把伞送过去,皇帝愣了许久,待他回过神,太子肉眼可见,他爹一点点恢复元气。太子神色复杂,他希望爹长寿,又不希望他爹长寿。
好在太子早已历练出来,面上不显,口中只有对皇帝的恭维。
皇帝原先对官员纳税服役一事还有些犹豫,看到这把伞,皇帝打定主意年后颁布诏令——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
太子一时间想到很多。
宫女太监出身贫寒,家中土地极少,此令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宫中禁卫中有功勋子弟,功勋之家最少也有上百亩土地,届时他们必然竭力反对。好在多数禁卫有房无地,少数禁卫无房无地,都不会跟着功勋子弟一起闹,功勋子弟有所不满也不足为惧。
城中金吾卫和京郊大营的兵卒多数无房无地,此令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届时反对大闹的人必定是几世积累上万亩良田的世家,亦或者贪官污吏。
以防不测,太子令人去户部搬来今年贡生统计的田地,挑出良田最多的十家,估算家主的俸禄收入,不坑蒙拐骗买不了那么多地,就召见御史大夫。
年初二,五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