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七章 你这个坏人!(1 / 2)

加入书签

第127章 你这个坏人!

朱由校缓缓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收税的目的是什麽?」

众人没有开口,都静静地听着他的下文。

「首先是维持朝廷的运作。

各级官署官吏们的俸禄,边军和地方军警的粮,修路架桥,修城池,疏浚河道,维护堤坝种种支出,都是靠税收来支撑。

除此之外,税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对财富进行再分配。这个比较深奥,朕要是往深处讲,你们会越听越糊涂。

那我们兜回来,税收最不应该做的一件事是什麽?」

朱由校扫了一圈众人,手指头点了点。

「你们来回答,不要让朕唱独角戏。好好想想,想到什麽答什麽,对错无所谓,关键是要去分析,去思考。」

「皇上,是不是横徵暴敛?」郭明振试探着说。

「太笼统了。在某些家产万贯丶日进斗金的人眼里,朝廷在他身上收一文钱的税都是横徵暴敛。」

朱由校摆了摆手。

郭明振嘿嘿一笑,不再作声。

我就是一气氛组,第一个开口,任务完成。

「皇上,是不是徵收中营私舞弊丶中饱私囊?」杨嗣昌答。

「这属于税政制度问题,不是税收不应该做的事。不过大概方向类似。」

「皇上,是不是竭泽而渔?」

「对!说得非常对!」朱由校指着坐在冷板凳上的两位生面孔的年轻之一说。

「朕介绍一下,这位是傅永淳,字悍涵,北直隶灵寿人,天启二年进士..:」朱由校指着刚才答话的那人,又指着坐在旁边的那人介绍。

「这位是黄道周,字幼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也是天启二年进士。

他们两人同为节寰公(袁可立)门生,被举荐入报国讲习所进修,财政科,三个月进修,成绩优异,又去天津盐业公司和天津海运保险社实习,成绩也是优异。」

介绍完后朱由校继续说,「国朝此前设置钞关税卡,就是竭泽而渔。

为什麽?

此前朕说过,收税的原则是以物徵税丶获利纳税。在创造出足够多的新财富情况下徵税,才是合理的。

普通百姓,男耕女织,种出一点米一点菜,砍的一点柴,纺的一点麻,织的一点布,拿到集市去卖,换钱勉强糊口,税吏二话不说拿走一大半的钱当成税。

这就是竭泽而渔。

一条运河上,还有长江上,密密麻麻的钞关和税卡,比水里的鱼还要多。从松江运一船布到武昌,除去运费,被钞关和税卡收去的税银,是松江进货时的布价一两倍。

这就是竭泽而渔。

这样的税收,只会让工商流通越来越禁,流通禁,经济就不活,经济不活,能创造的新财富就会越少,那麽税收得就越少。

恶性循环!

朱由校声音洪亮,众人听得入神。

「撤除所有的钞关丶税卡,就是破除工商流通的禁,让经济活起来,让财富流动起来,创造出更多的新财富,进而才能徵收到更多的财富..:」

听完后,黄道周抢先开口:「皇上,撤除所有钞关和税卡,搞活经济,让财富流动起来,那怎麽收税呢?

总不能寄托在那些商贾,获取丰厚的盈利后,主动来纳税吧?」

朱由校哈哈大笑,「你们相信有这麽大公无私的人吗?」

众人纷纷摇头。

朱由校却意味深长地说:「在名士大儒的文笔里,却有这样的人。」

众人对视一眼,皇上此话有点诛心啊。

朱由校继续解释:「刚才撤除钞关和税卡,落实的是获利纳税;撤除后如何徵税,那就要采取新的徵税手段,落实的是以物徵税。

关键点就是盯着货物。」

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皇上,如何盯?」

「比如棉布,盯着松江府最大的几家棉布厂。

它们规模大,每月出产的棉布占市场一半以上,由于规模效应,成本比其它小棉布厂要大的多,利润也比别人高,主要税收就从他们身上出。」

有人异。

「皇上,松江府有这麽大的棉布厂?」

「马上就有了。江南织造局下属的第一棉布厂,正在上海开建,利用水力和各种新式机器,工人正在招募培训,等到今年江北的棉花收获,就可以开工了。」

杨嗣昌眼晴一亮,「皇上,江南织造局的棉布厂,进行的是皇上所说的工业革命?」

『还没到那一步,关键的大杀器还没研制出来,还需要再等等。

不过它们用的新机器,用的新工艺,采用新的工业大生产方式,只是工业革命的第一步,但相比其它手工作坊一般的棉布厂,将会给予毁灭的打击。

这是新生产力对旧生产力的打击,『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这也是时代大势!」

听完朱由校的解释,傅永淳心里旧的疑惑消除了,却有了新的疑惑。

「皇上,臣听完圣训,豁然开朗。臣发现,皇上的徵税手段,主要盯着那些大工厂丶大商社。

只是臣不明白,盯住大的,就放掉小的吗?

大的缴税,小的不缴税,这公平吗?」

朱由校哈哈大笑,终于有人跳出时代来思考问题了。

「公平?

那朕问你,江南织造局的棉布厂采用大工业生产方式,一匹布的成本只需要七分钱,出厂售价一角钱。

流通到市面上卖一角五分钱,折一钱金花银一匹,质量却跟其它棉布厂两钱金花银一匹的棉布一样,这公平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