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6章 多事之春(1 / 2)

加入书签

第356章 多事之春

看完了几份来自河北的奏疏,赵祯揉了揉眉心,然后将其中关于辽国的军报轻轻搁在御案一角。

连日来的倦怠感,如同福宁殿外渐浓的阴云,沉沉压来。

他挥退了侍立的宫人,只留邓宣言在远处静候,自己则信步走出殿门。

外面看起来是要下雨了。

凉风带着泥土气息,稍稍吹散了他胸中的滞闷。

往西走了一段路,不知不觉间,他竟又走到了天章阁附近。

虽是白日,但值房内还是点了灯,杨安国正伏案校勘经籍。

「咳」

他听得动静抬头,见是官家亲临,连忙起身迎驾,脸上瞬间堆满了惊喜的笑意。

「臣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

「罢了。」赵祯随意摆摆手,自顾自地在惯常坐的那张圈椅上坐下,神情慵懒,「心里有些事,拿不定主意,想起杨卿此处清净,便来坐坐。」

杨安国何等机敏,一边熟练地给官家点茶,一边躬身笑道:「官家日理万机,操劳国事,实乃万民之福,然圣体亦需珍重即便真有些许烦忧,不过如春日细雨,待得天晴,自会云开雾散。」

赵祯哼了一声,并未接话,但紧绷的肩颈却肉眼可见地松弛了几分。

接过杨安国奉上的热茶,赵祯却不喝,只望着氤氲的热气出神。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忧虑:「河北路奏报,雄州丶霸州等地连日地震,城郭民舍颇有损毁。杨卿,你素晓谶纬,以为此象何解?」

杨安国略一沉吟,语气沉缓道:「陛下,《五行传》有云『地者,积阴主静。若震动者,阴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入,阴阳相击,地故震动』,然则天象示警,亦在人事。臣窃以为,地震之兆,或与刑狱有关.阴气郁结,犹如冤滞不申,积郁成震。陛下或可遣使循察河北路刑狱,若有冤滥,速为平反,或可上感天和,下安黎庶。」

「卿言之有理。」

赵祯目光微凝,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朕便依卿所奏,明日即遣人前往河北,核查刑狱,平反冤屈。」

赵祯顿了顿,又想起一事。

「此外,雄州还报,辽国境内的幽州在夜间亦发生大震,房屋压伤数万人,城郭严重损毁。辽主新立,年轻气盛,朕恐其藉此生事,转嫁国内之困,有意下诏命河北路密饬边备,以防不测。另,朕打算任命归降的契丹人赵二南为蔡州司士参军,马锡为茶酒班殿侍,并各赐田地二顷,以示怀柔,杨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虑深远!」

杨安国闻言,面色一肃,郑重道:「辽国新主刚刚继位,其脾性尚不可知,如今幽州巨震,确有可能铤而走险,我朝加强戒备,有备无患。至于厚待归降之人,使其各得其所,亦可彰显我朝宽仁,以为『马骨』.总而言之,防人之心不可无,怀柔之策亦不可废,陛下此举,刚柔并济,甚为妥当。」

听完这话,赵祯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才抬头看向杨安国:「杨卿,朕记得你前次说过,想将陆北顾放进馆阁养望?」

杨安国执壶的手微微一滞,然后道:「陛下记性真好!臣确实有此愚见。」

他放下茶壶,躬身趋前两步。

「陛下,您看这陆北顾,年方十八便连中四元,这般天赋异禀,我朝开国以来能有几人?如此良材,若循例放任州军,虽可磨砺实务,然恐囿于琐碎,消磨锐气.不若使其暂居清要,或入史馆参修典籍,或进秘阁校雠秘文,乃至龙图阁丶天章阁备顾问,使其得以涵泳于禁中浩卷。如此方能窥庙堂运作之机杼,仰承陛下之清辉,待其学识更为沉厚,器局更为宏阔,再委以实任,必能为陛下分忧。」

他略顿一顿,观察官家神色,见其并未打断,便又续道:「且馆阁之位,虽云清贵,实乃育才之地。陛下若施此恩典,非独为陆北顾一人计,实乃昭示天下,朝廷渴贤若此,必能鼓舞士气,使四方才俊倾心向往。」

大宋的馆阁是「三馆」与「三阁」的统称。

所谓「三馆」指的是昭文馆丶史馆丶集贤馆,「三阁」则指的是秘阁丶龙图阁丶天章阁。

馆阁的主要作用,就是负责藏书的保管整理,以及学术研究丶编修国史丶起草诏令。

虽然这种地方没什麽实权,但是能通过修史获得非常丰厚的功绩和声望,而且相比于其他职位则更靠近官家,相当于能拿到「无风险的政治资源」,是不折不扣的清贵职位,正常来讲新科进士是没机会进的。

「馆阁乃清流华选,多少文臣名士蹉跎多年仍不得入。」

半晌,赵祯才缓缓开口:「陆北顾虽有才名,终究年少,骤登此阶,恐难服众。且其师承宋庠,宋公序虽闲居,门生故旧遍布朝野,朕若超擢过甚,亦恐引人侧目,非保全之道。」

杨安国心中微沉,知官家顾虑甚深,但仍不死心,恳切道:「陛下所虑周详,然陆北顾之才,实乃璞玉浑金,稍加雕琢,必放异彩。至于物议.陛下圣心独断,慧眼识珠,天下士子唯有感佩圣明,岂有他言?且使其身处馆阁,正在陛下目之所及,时时训导,更可使其知恩图报,砥砺名节,岂不较放任在外更为稳妥?」

赵祯静静听着,手指在膝上轻轻点动。

杨安国的话,虽不乏为国子监张目丶为自身延揽羽翼的私心,但其「储才」之说,确实切中了他心底的考量。

朝局纷繁,党争不休,赵祯确实需要培植真正忠于他且有能力的年轻官员,作为未来的肱骨。

赵祯目光深邃,望了一眼窗外渐密的雨丝,良久,方淡淡道:「卿言亦不无道理。」

又在天章阁待了一会儿,他方才回到福宁殿。

而赵祯并未立刻歇息,反而对邓宣言吩咐道:「去,把黄州通判赵至忠前岁献上的《契丹地图》及《杂记》十卷找出来,朕要看看。」

「是。」邓宣言应声而去。

赵至忠归宋是在庆历元年八月,其人在辽国曾担任中书舍人兼任史职,对于辽国山川地理丶风俗人情丶军政内幕了如指掌。

如今河北地震且辽主新立,北方局势不稳,官家显然是有了防备辽国入侵的念头。

很快,邓宣言就在福宁殿内书阁甲字三号中找出了这些文书。

赵祯将赵至忠所献的《契丹地图》在御案上徐徐展开。

地图上山川脉络丶州县军镇标注详尽,甚至还有些辽国屯戍要地。

他又随手翻阅了几页《杂记》,里面记载的辽国宫廷秘闻丶部族矛盾丶军力虚实,这些虽是多年前旧闻,但仍有参考价值。

「这个赵至忠,倒是个有心人。」

赵祯喃喃道,目光在地图上幽云十六州区域停留许久。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在地理上是指长城以南的北京和河北北部丶山西北部等地区。

由于太行山和长城的分割,其中的幽丶蓟丶瀛丶莫丶涿丶檀丶顺等州地处平原,被称「山前七州」;而新丶妫丶儒丶武丶蔚丶云丶应丶寰丶朔等州则地处山地,被称为「山后九州」。

从地形上来讲,涵盖了阴山山脉丶燕山山脉丶太行山山脉北麓的幽云十六州,相当于一道天然长城,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都是汉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屏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