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摸底小测(2 / 2)
但既然弟弟和赵抃都推荐了,那应该已经排除这个可能了。
时间在无声中流淌,唯有陆北顾翻动试卷的轻微声响。
他看得极仔细,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显然是在脑中飞速地拆解丶思索着每一道题目的关节要害。
这份景佑元年的制科题目,果然与庆历兴学后流行的路数颇有不同,墨义部分考的内容更为古奥冷僻,时务策更是只有一道,所涉实务虽非当下最热门的议题,却也直指大宋弊病。
终于,陆北顾将整份试卷默读完毕。
他抬起头看向宋庠,声音清晰:「宋公,晚生已阅毕试题,不知可否借用纸笔?」
「自便。」宋庠微微颔首,指了指书案一侧早已备好的澄心堂纸与上品湖笔丶端砚。
砚池中清水微澜,一块松烟墨锭静静躺在旁边。
陆北顾起身,动作沉稳地研起墨来。
墨块在细腻的砚石上打着旋,发出均匀而低沉的碰撞声,深黑的墨汁渐渐化开,浓淡合宜。
他选了一支中楷狼毫,在砚边轻轻掭去多馀的墨汁,笔尖饱满而不滴垂。
随后,他取过一张纸铺开,用镇纸压好,屏息凝神,再次闭目片刻,将腹稿在心中最后梳理一遍。
再睁眼时,他眼中已无半分犹疑,只有全然的专注。
他提笔蘸墨,手腕悬空,落笔于纸端。
他先答的是那道关于「榷盐利弊」的时务策。
他没有用寻常举子惯用的华丽铺陈与引经据典的堆砌,开篇便直指核心,点明榷盐之制本意在于「抑豪强丶济国用」,立意既正且高。
随即笔锋一转,以极其冷静克制的笔调,条分缕析地列举其在执行中易滋生的三大弊端:「一曰吏胥苛扰,私贩横行,反伤民利;二曰盐价腾踊,贫者淡食,怨声载道;三曰官盐质劣,民不堪食,徒耗国帑。」
每一条都辅以简洁有力的推论,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最后,他并未彻底否定榷盐,而是提出「量地制宜」丶「严惩贪渎」丶「畅通输运」三条改良之策,虽无惊人之语,却务实可行,丝丝入扣,显示出对基层吏治的洞察。
整篇策论一气呵成,行文洗炼,毫无赘言,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近乎冷峻的务实精神。
宋庠不知何时已悄然踱回书案不远处,负手而立,目光落在陆北顾笔走龙蛇的纸上。
他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但捻着胡须的手指,在读到那三条弊端与对策时,微微停顿了一下。
陆北顾的水平,比他想像中,要强不少。
但这种水平要想稳中进士,还是有一路要走的。
时间在陆北顾的答题中快速流逝,当他再抬起头的时候,窗外已经是夕阳西下了。
宋庠拿起试卷,仔细地阅读着。
陆北顾屏息凝神,感觉自己的心跳声在这寂静中被无限放大,手心竟微微沁出了汗意。
眼前这位可是「连中三元」的传奇人物,其眼光之毒辣,评判之精准,绝非寻常考官可比。
能得到他的指点,哪怕只是一言半语,也足以让无数举子梦寐以求。
过了许久,宋庠终于放下,抬眼看向陆北顾。
他的目光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真正的考量。
「文理尚通,用典亦算得当,但若是想与天下俊才相争,你现在的水平还不够。」
陆北顾微微一怔,并没有流露出下意识的不忿之色,反而目光中极为渴求。
「还请宋公教我!」
宋庠将陆北顾的反应尽收眼底,那渴求的目光让他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他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能听进逆耳之言,并有求进之心,此子可教。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