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7章 天才遍地走的开封(1 / 2)

加入书签

第217章 天才遍地走的开封

宋庠把试卷重新放回书案上,就着窗外的夕阳馀晖,手指精准地点在陆北顾答卷的几处关节。

「此时务策,立意尚可,条理也算分明。然则,失之过简!」

宋庠的指尖重重敲在「吏胥苛扰,私贩横行」几个字上,说道:「榷盐之弊,人所共知。然你只言其害,未论其何以成害,更未言朝廷维系此制之难处,地方官员执行之掣肘。」

「一针见血是好事,但省试策论,非是街头巷议,需有『体国经野』之思.你这般写法,考官阅之,或觉你见识犀利,更可能觉你年少气盛,不谙世务,只知指摘而无恤国体之艰。」

陆北顾心头一凛。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潜意识里那份来自后世的「上帝视角」,以及今天在宋庠面前有些急于表现的心态所共同造成的。

他过于追求「一针见血」,却忽略了大宋科举文章特有的「体统」与「周全」。

接下来,宋庠的每一句点评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陆北顾文章表面下的问题。

这些问题,或许在州学里压根就不是问题。

因为同学们写的东西,问题更大。

但省试不是如此,省试不是比烂的考试,比的不是「谁没那麽烂」,而是「谁更出类拔萃」。

这是一场大宋四百州的英才汇聚一堂的终极大考,所以每一个以前在州学里「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不注意,都将会成为被更优秀者淘汰下去的潜在风险点。

说的直白点,在泸州,解元确实不凡,但在东京开封,解元算个什麽?

不用说庙堂里曾经中过解元的文官有多少。

就说这开封城里,备考的解元现在都不止四百人!

而这些人,每个人在自己所在的州,在自己的故事里,都是毫无争议的天才。

但放到天才遍地走的开封,什麽都不是。

正因如此,陆北顾没有丝毫自矜之心,更清楚眼前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到底有多高的含金量。

——大宋立国百年,迄今为止「连中三元」者,不过只有三人,而宋庠便是其中之一。

这种事情只有天才中的天才,才能做到。

更何况,还不能以刻舟求剑的心态来看待宋庠的学识水平,因为宋庠的学识水平在中状元之后没有如同绝大多数文官一般停滞丶倒退,反而还在不断进步。

今年是嘉佑元年。

三十二年前的天圣二年,宋庠的学识就已经足够连中三元。

二十二年前的景佑元年,宋庠的学识就已经足够当主考官。

而宋庠是出了名的勤学不倦,在主持制科考试后又过了二十二年后的今天,学识水平增长到了何等恐怖的地步天知道。

可以说,如果单论科举实力,宋庠已经是独孤求败那个级别了。

所以,面对宋庠的点评,陆北顾没有任何不服气的念头。

他额角冷汗涔涔,躬身道:「宋公教诲,字字珠玑,晚生受教!确是思虑不周,流于空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