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88(1 / 2)

加入书签

酒醒之后,也知道自己在赌气。

棉花带来的变革,不是一个人能阻拦的。

就算纪大人原地卸任,那棉花依旧能在昌河州一带生根发芽。

因为这地方的人需要它,不是纪大人强行要种。

武掌柜跟老孙家的,也在这晚上喝了个大醉。

但对转行这事,还是没什么把握,以至于管家过来说:“州衙门来人了,说三日后请您去衙门议事。”

请他?

为什么啊。

武掌柜指着自己,满脸疑惑。

那管家赶紧把打听来的消息都告知了。

“衙门那边还说,您是头一批,后面还有大大小小十几家皮货买卖的商户。”

“再有咱们昌河州不少厉害猎户,对了,孙猎户也在其中。”

“但猎户应该在第三批,跟制皮子的手艺人一起过去。”

衙门把消息告知得很明确。

第一批是大的皮货商人。

第二批是中小型商户。

第三批则为猎户,以及制皮子的匠人。

总之,但凡皮货行当能叫出名字的手艺人,衙门都要召见他们。

但这意思,明显不是刁难。

倘若刁难,让他们现在就滚过去,那谁也没话说。

不仅给充足的准备时间,还分批次过去,更是把话说明白了。

只说明一点。

衙门不是要为难他们。

是正儿八经地商议事情。

那能商议什么啊?

武掌柜是个聪明人:“棉花。”

“棉花一出,影响两三万人的生计,衙门难道想要帮忙解决?”

还有这么好的事?

其实不管不顾,逼着大家直接转行也没什么。

反正棉花这东西,谁都阻挡不了,也没人会说纪大人不是。

武掌柜跟老孙家的,瞬间酒醒了。

不管衙门喊他们所为何事,等三日之后,就见分晓了。

与此同时,李师爷正在跟浙东来的差役们交接。

一路长途奔波。

别说押送的犯人了,对于这些差役们来说,也无异于酷刑。

虽说大部分差役,都是押送一段路,就能换人。

可做交接的差役们则是全程跟随,这路上一走就是大半年,实在太难熬了。

李师爷道:“大家快去休息吧,已经备好热汤饭,咱们这里的人看着犯人,差役书吏前去歇息即可。”

听到这话,差役们自然欣喜。

到了目的地,本就让人兴奋,这昌河州的官吏办事利落又妥帖,实在让人舒心。

“不愧是纪大人的任地,安排得就是妥当。”

浙东来的差役也不客气,这么远的距离,谁不想休息啊。

即使是过来的犯人,同样也需要休息。

只听驿馆内外鼾声如雷。

一群人行色匆匆,根本来不及看看周围的景象。

李师爷拿到流放的人员名单,终于找到那个姓氏,稍稍松口气:“总算等到了。”

等到了谁?

手下人没有细问,只听李师爷吩咐:“这是第三批流放过来的犯人,依旧按照之前的规矩,以小家为单位的,籍贯混编。”

从四月中旬到如今四月二十二,已经来了一千五多个犯人。

把他们安排下来,也是件难事。

反正有一个规则,那就是不能让同一个地方的人抱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