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雏凤清於老凤声(1 / 2)
第469章 雏凤清于老凤声
张岱固然没有直将宋卓引为知己的想法,但对其态度也是热情和蔼,接着交流乐理的时候,将宋卓的情况也打听了一番。
宋卓年纪二十三岁,是宋璟长子宋复之子,巧的是同样也是庶出,身世可以说跟张岱差不多。不过比张岱更悲催一些的是,这宋卓之父壮年早夭。
当然从张岱的角度而言,这也未必是什麽坏事。只不过对时流大部分人来说,没有父亲的扶助关照,人生道路难免会艰难一些。
相似的身世无疑让彼此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只不过跟张岱好歹随着才能显露丶逐渐获得爷爷的重视关照不同,这宋卓仕途要更坎坷。
其人十几岁便任职三卫,秩满转迁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爷爷是吏部尚书而受到更多优待,被安排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淮南待了数年,秩满之后才得以解职归京。
受家庭的影响,宋卓本身对声乐曲艺也比较感兴趣,故而回到长安之后便常在同坊的乐官院流连。只不过张岱近日忙于御史台的事情,一直无暇到乐官院来,所以今天才第一次碰上。
随着交谈的深入,他们的话题也不再只限于曲艺乐理,渐渐的向时势进行转移。
宋卓虽然比张岱做官的时间更长,但先出任的三卫不过只是站岗放哨丶参与宿卫,接下来担任的合肥县丞也只是地方上底层的行政官员,工作内容繁琐杂细,自然不合拿来进行谈话。
因此双方之间的交流,多是张岱在说,而宋卓则作为一个倾听者,并且越听丶脸上便流露出越多的羡慕之情。
因为张岱的仕途虽然仍短,但当中过程的精彩却是常人所难以想像的,里面各种人事纷争让人惊叹不已,与之相比起来,宋卓越发觉得自己的为官经历实在是乏善可陈。
不只是宋卓,大多数初入官场的年轻官员们,也没有几个人能比上张岱经历之丰富。无论是作为协律郎丶引领时代风月风尚,还是作为台谏官员屡屡进言建策丶匡益时风,都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如今的张岱虽然官职和势位还不算太高,但却俨然已经活成了许多同龄人梦想中的模样,自然也包括宋卓。
在与宋卓交流的同时,张岱也在观察并评判着这个年轻人。
虽然在为官经历上乏甚可称,但主要也是官职本身受限,这宋卓在性格上还是可圈可点,并没有因为本身的家世而有什麽浮躁轻狂之态,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言事讲理也都条理清晰丶是非分明。
在与之交谈的时候,张岱也发现这个宋卓对于曲艺也是由衷的喜爱,这种喜欢并不是年轻人对于声色娱乐的迷恋,而是比较纯粹的对于曲艺的欣赏。
当然就算是喜欢声色娱乐也没有什麽,这只是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这个宋卓本身的乐理知识非常扎实,且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
讲到高兴处,宋卓甚至亲自登台去,表演了一下自己的器乐本领,几种常见的乐器全都演奏的有板有眼。尤其羯鼓一听就是有功底在身,基本功非常扎实。
宰相孙子热爱曲艺,这在后世看来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但事实上不只是孙子,宰相本身也是非常热爱曲艺的。
后世提起宋璟,或是谓其嫉恶如仇,为人必然也方正刻板丶离群索居。
但实际上宋璟却是随和诙谐丶且颇有情趣之人,他擅长诗赋文学,年轻时便以自己的诗赋作品献于「文章四友」的苏味道,为时所称。
同时他又精通律吕音乐,尤其是擅长演奏羯鼓,甚至自己还亲自撰写总结羯鼓的演奏技巧,对于家中儿孙们也都热衷传授此术。以至于中唐时期宋璟的后人还凭家传的曲艺之能,得以担任乐司官员。
这个宋卓有此技艺表现,倒也称得上是颇得家传了。
「大王觉得此人如何?」
张岱在台下欣赏宋卓表演的同时,又凑近寿王小声问道。
寿王闻听此言,当即便又一板一眼的点头说道:「这位宋郎当真不愧是名臣之后,风格不俗……」
一听又是这种公式套路的回答,张岱不免暗叹一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