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1章 吏部科目选(1 / 2)

加入书签

第342章 吏部科目选

唐代的选人每年以数千人的规模增加,有的以科举入仕丶有的是流外入品,而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门荫入仕,包括但不限于三卫子弟丶太庙斋郎丶国学生徒等等。

这些人获得出身之后,就进入预备官僚体系当中等待授官。但每年的官职缺额相对而言是比较固定的,除非有什麽重大的朝堂斗争波及到地方,又或者如开元十四五年之类覆盖范围极广的天灾,否则很难出现大规模的缺额。

尽管在铨叙上面有着大年小年的区别,但哪怕是铨选的大年,也不可能满足所有选人的需求。官多而职少,怎麽选便是一个大问题。

但实际上,除了创立更加客观公平的选举法之外,控制选人的增加数量同样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而在张岱看来,其中最应该砍的,就是门荫的发授。

在如今的大唐,五品官就能荫子一人,官达三品则所蒙荫的数量和范围则就更大。一个官员如果达到了三品,只要运气不是特别差丶又自己爱作死,那基本上子孙数代就不愁官做。

就拿张家来说,如今食禄任官者便有将近二十口,固然有张岱和他老子张均这种通过科举获得出身的,也有凭门荫进仕。诸如他叔叔张埱弘文馆挂科留级,接下来想要任官很大机率就要靠门荫了。

可是裴光庭提出一个循资格都犹犹豫豫丶不敢声张,张岱要敢提议收缩门荫途径,那他得被内外官员们捶死。甚至就连太监们都不会放过他,他们虽然没有血亲后代,但是也有假子承荫啊!

起码在真正执掌大权之前,张岱是不会在这种雷区蹦迪,因为这和宇文融括田括户还不同,是精准的在打击官僚群体,吸引仇恨的力度又比宇文融的括田政策大得多。

裴光庭的循资格是在其父亲裴行俭所创设的长名榜丶诠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无论怎样加以抨击诟病,起码是给铨选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直观的标准。

至于说被人所诟病最多的标准太死板,不利于真正贤才的进步,这其实也有办法进行一定的修补改善。

「诸如举人之法有常科丶制科之别,选人之术也应做分别考量。裴侍郎所谋之循资格,是谓铨选常士之计,庸常之才以年资为进丶具位备事而已。非常之才则仍需特设科目以选,奖擢优异,授以剧要。」

张岱从席中站起来,一边思忖着一边开口说道:「循资格若行,则铨选程式删繁为简,吏部则可从容加设科目之选,诸如词科之博学鸿词丶吏科之书判拔萃等,常职则循资格,要职则凭科目,各从其宜,可谓善矣!」

「不错不错,这也正是我心中所想,只是尚未如六郎构想如此具体!」

裴光庭听到张岱这一番话,顿时便也拍掌说道,望向张岱的眼神除了欣赏之外,更有几分得遇知己的欣喜:「六郎大才啊!怪不得就连燕公都自谓乐与六郎论事,几番言谈,都令人倾倒丶大受指教!

来日若真得进,最先应做的,便是不许六郎再沉寂下僚丶困游闲司,有此大才,自应更作施展才能不负此生丶裨益家国!」

张岱听到这话后也是微微一笑,能不让你大受指教吗?因为你就是这麽干的!

很多人抨议裴光庭的循资格,但往往不提与循资格一同实施的还有吏部的科目选,其意便是特设科目以待优异之才。

铨选之与科目选的关系,就类似于科举常科与制科,一个是一般性的人才选拔标准,一个则是更高一个级别的标准。

所以选人们如果对自己的才能信心不足,那就老老实实丶按部就班的凭年资以进,如果认为自己才能超异丶不愿意循序渐进,那就可以参加吏部的科目选,去向更高的标准挑战。

「有了六郎的妙策补充,二计联合进奏可否?」

裴光庭又一脸兴奋的望着张说问道,他嘴上不说,心里也是迫切希望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竞争力。

但张说还没有开口,一旁的张岱则微笑道:「当下选期已经过半,此时奏行循资格也已经来不及,不过是突然增人非议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