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1章 船匪路霸(2 / 2)

加入书签

只不过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李家人杀起自家人来都毫不手软,区区一个前隋之后也实在不算什麽。大概因此家世,杨谏为人也比较内敛,并不刻意吹嘘家世。

听杨谏这麽说,张岱也才想起来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官三代,他爷爷便是太府卿杨崇礼,父亲则是天宝年间的盘剥名臣丶被李林甫迫害致死的杨慎矜。

管城输场占地颇广,尤其张岱刚从那狭小的邸店行出,行入其间越发觉得这输场之广阔。

两人行入不久。便有一身穿便服的中年人阔步向此而来,远远便向杨谏笑语道:「十一郎几时来此?怎麽不先使人来告丶我好出城相迎啊!日前家书报喜,知你春榜及第丶光耀门楣,实在是畅快啊……」

杨家虽是二王之家,但本身并没有多少清声令誉,杨崇礼父子多凭庶能见用丶或者可以称为吏治,大概是当年隋炀帝砍薛道衡伤了文运。

唯独到了这一代,杨谏才艺颇高,历经波折后成功及第登科,成了如今其家惟一一个不是抱冢中枯骨而获出身之人,这对杨家而言大概也是意义非凡吧。

「我与同年关试后同行游历,行经此间。别情稍后再叙,先有一事要询问堂兄。」

杨谏迎上他这堂兄,指着张岱稍作介绍:「这一位张岱张宗之,乃是张燕公户下贤孙,亦我同榜状头。我等自洛阳携物入州救济灾民,有物需暂寄此间,州府亦允,请问堂兄何处不便?」

「原来这一位便是张六郎,久仰久仰!」

中年人先向张岱拱手示意,旋即便又说道:「十一郎竟也相与其事,那我也不再隐瞒。方才州府赵参军确是来请为我所拒,但我也并不是要刻意刁难。请问张六郎,你等货入之前可曾遣徒知会城中诸行社?

此城之内人有人情丶物有物轨,若不遵守,难免人情哗噪不安丶事情也会有诸多不便。」

「请问杨监事,此间有何人情物轨?我等新来,也无意冒犯,若在人情之内,自然遵守不违。」

最⊥新⊥小⊥说⊥在⊥⊥⊥首⊥发!

张岱闻言后当即便沉声道,而杨谏也望着他堂兄说道:「我等入州来是为的救灾济人,并非牟利的贾徒,有什麽冒犯之处?」

「所谓情轨,也不过只是俗人贪利的积弊罢了。既然是十一郎来问,且先将物输送入仓,你两位入堂听我细讲。」

这位杨监事倒也挺给他堂弟面子,之前还拒不接纳,这会儿则就网开一面,掏出自己的令牌着员出城去接引货队,自己则请两人入堂去。

「张六郎行事,我亦有闻,如此不惜钱帛丶急公好义,实在是令人钦佩。去年你家人携巨款入州来,诸多采买,且又有州府的关照,自然不会受此间物情刁难。而今直携巨货入境,则就难免令人惊疑不定了。」

入堂坐定之后,这杨监事便讲起了此间的规矩:「通常巨货入境,须得先报此边百业行社,此间群贾云集,各有积货,若遭倾销而大坏行情,难免群徒折本。另外货之出入,亦需招赁此间运船丶丁卒,否则货将不行……」

「这不是欺行霸市丶船匪路霸?」

杨谏虽然性格低调,但也有少年意气,闻言后当即便冷哼说道。

「事是此事,但理也有理。管城这里时货的聚散各自有时丶人能循规取利,若行情骤起骤落,则就不免百业凋零。另汴渠漕运之通畅,皆赖两岸民家丁力疏浚维持,他们又要承担各类转运脚力,自然也期得更多报酬以养家小啊!」

杨监事讲到这里,又向张岱歉然一笑道:「之前不敢直接纳入,并非有意刁难。某虽忝居此职,但凡所行事也需要仰仗当地人力。

张六郎你货队自有车马运力与随同丁卒,那些力卒若不能由此得利,还要喧闹罢事,我亦为难啊。我只是领受考课的过路之官,但这些篙力船丁驮夫之类,各自都是乡里勾结丶豪侠为首,他们各自熬官的手段,可是层出不穷……」

「事我亦有耳闻,没想到于此竟这样严重。」

虽然说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而论。像这杨监事甚至用上了「熬官」这样的字眼,可见应该也是跟地头蛇们博弈过一番,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运河旁的民众为了维持河渠的畅通,他们承担了更多的劳役,所以想把持运河沿岸的物流运力,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靠山吃山丶靠水吃水。

可一旦地方上的权势豪族插手,那就让事情变得复杂了。诸如张岱他们只是过路,而且也并非为的贩货牟利,但是因为没有请当地的运输队,结果连城都进不来,这显然是有点过分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