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大唐惠妃功德纪闻(1 / 2)
第244章 大唐惠妃功德纪闻
尽管这杨监事已经让属员去将货队引入城中来,但按照其人说法,为免当地那些运夫驮力们闹事,还是要给予一定的运费。
这运费按照每十里路程计算,不足十里的也要以十里计。按照运输方式的不同,一百斤的货物运费通常在十到十五钱之间,如果是崎岖的山路或泥泞的沼泽,以及雨雪天气时,费用还会酌情增加。
张岱的货队两百多驾车,虽然并非完全满载,但按照每车载一千斤左右,大约有二十万斤的货物。从城外到输场来自然用不了十里,二十万斤货物用最高一档的百斤十五钱,运费也不过三十贯钱而已。
区区三十贯钱,却要让张岱亲自跑上一趟,这说起来都有点好笑。倒也不是说他的脚力多麽值钱,只能说事情没有那麽简单。
假使张岱不是恰好在输场外遇到杨谏,又恰好杨谏与这杨监事是同族,那事情显然不是三十贯钱能够了结的。
这杨监事嘴上虽然说地头蛇们他也惹不起,但其实又何尝不是在将此当作一个藉口。
如果没有杨谏这一层缘故,那麽出入导引丶装卸与存储的费用,甚至给城中百业行情造成的影响冲击都得好好算一算。没有几百贯钱,怕是不好了结此事。
毕竟就算张岱再去别处找关系,或者他老子再请州府同僚出面强令执行,这舍去的面子也值个几百贯了,而且欠下的人情总也需要还。
靠水吃水,不知说的是那些乡民,说的也是这些判事的官员。
不过对方既然都有所表态了,张岱也懒得再计较那麽清楚,只不过需要交给当地力役行社的那三十贯钱,他还是让魏林赶紧送来,无谓为了这麽一点钱欠一份人情。
至于说借用输场的仓库,这人情是郑州州府做的,而且也并不是白做。张岱离开州城时,已经着令留下一千斤的防疫兽药。
反正这些药物也都是要沿途分发惠民,直接赠送给州府,也算是报答了几个月来的关照,让他老子面子上也好看一些。郑州这里疫情若能因此得到控制,也算是他们一桩政绩。
杨谏还要留在这里和族人叙旧,张岱便先行返回租住的邸店。如果在此之前「百万漕工」对他而言还只是一个梗,如今在遭遇一番刁难后,他已经开始认真设想组建一个自己的物流团队的可行性了。
如今的大唐虽然还不像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那样国用俱仰江南赋税,但对漕运的依赖也是逐年增加,尤其北方连续两年的灾害和边事用度的增加,都使得漕运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张岱首次上书的时候便是以漕运为主题,而今也深刻感受到漕运相关的人事阻碍对事情的扰乱。
今天如果不是杨谏这一层缘故,事情也难以妥善解决。如果对此仍然没有一个足够的重视,那麽接下来再受到类似的刁难,恐怕就不会这麽顺利了。
他召来魏林,向其询问道:「这些船队丶驮帮应当如何组建?只需打造车船工具丶招募相应丁卒便可营业?」
「还是要得到官府的允准,否则车船都不能转输牟利!」
魏林连忙答道,他当然也希望自家郎主的事业越做越大,因此对此也颇为热情:「人货行渡关津皆需过所,若与车船之籍有别,便不得入市。凡行舟运车,皆需州县注籍,先公而后私,官府征雇为用,而后才可私用……」
车船这些工具想要上路入河,首先就要在官府进行记录,完成官府摊派的运输任务之后才可以自己进行营运。
当然这是指的达到一定规格丶运载力可观的车船,如果只是运力有限丶只在乡里使用的交通工具,官府也懒得徵用。
官府摊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年派给的按照时间或重量的征役,一种则是和雇舟车进行运输。前者是免费的丶义务的,后者则就会支付一定的费用。
事实上这些车船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官府的和雇。官府的和雇运输量极大,而且运输的行程时间都比较固定。民间的雇佣租用则更随意,且变数更大。
「是故汴渠两岸船户皆有戏言,摇橹撑篙自获钱,养家何须永业田?有乡里豪族高户,治船十数艘,经年所得不逊良田百顷。」
魏林旧是南市牙郎,也很擅长打听消息,这会儿讲起里面的门道来也是非常清楚:「便以户治船十艘计,两船充征役,五船受和雇,还有三船可自作,如此人家岁收千缗轻而易举。以此为业,胜于田桑啊!」
张岱听到这里,也是不由得心意大动,十艘船刨除官役等各项成本,居然每年还能获得上千贯的利润,单艘船的效益跟自己写墓志铭的价格都差不多,这也的确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了。问题墓志铭也不能见天就写,可这跑船却可以长期经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