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1章 知识分子的尊严,老牌专家的能耐(1 / 2)

加入书签

第321章 知识分子的尊严,老牌专家的能耐

山地地区暗河的成功开发,极大地缓解了周边区域的旱情,算是为全市抗旱工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钱进在指挥部的威望和话语权,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可是实实在在给抗旱工作做出贡献了,这是直接贡献,而且具有相当的推广意义。

海滨市接连几天都往省里乃至国家抗灾指挥部发经验报告和山地地区地下水开发进程通知,后面都有国家级的报社前来采访报导。

这种情况下他想走?

走不了!

倒是时处长得走了,他手头上不是只有钱进这一个活。

钱进送他上火车之前,他拍拍钱进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我跟国栋同志和兆新同志都聊过了,他们对你的评价很不错。」

「灾情就是命令,人民利益重于泰山——你先在指挥部好好干,后面等我们安排就好。」

钱进点头称是。

他现在确实走不开。

随着时间进入夏季,抗旱工作开展的更是激烈。

他不光要跟山区地下水引流工作,提出的另一项关键抗旱技术——滴灌技术也受到了重视。

国家技术部门对滴灌所需工具进行分析后认为,国内多家工厂确实有生产能力,并决定给与坚定支持进行生产。

不过滴灌不是简单的需要一套水管就完活,还需要抽水机的配合。

受制于现在国家经济实力特别是农村地区贫穷现状的限制,抽水机保有率不高,所以滴灌技术的应用需要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展开。

一个生产大队配备五到十套的滴灌水管,给农田作物进行不分白昼黑夜的轮换滴灌。

当下这个天气不可能给家家户户田地都进行合理合情的浇灌,按照指挥部的意思,是先进行基础保守。

先保证农苗不会旱死,否则旱死了后面即使有雨有水来了那也没用——正所谓孩子死了奶来了,天下一大悲。

总之各地指挥部都接到了上级单位的指示:滴灌是保底。

要增收还是得靠老天爷降雨或者以后打深水井取地下深水区的水。

滴灌水管开始紧急生产。

至于在抗旱工作中是不是具体有用,这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只是通过了理论论证。

反正大水漫灌这个方式没用。

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传统的大水漫灌是不可能实现的。

海滨市方面,韦斌利用供销系统的渠道,紧急联系了几家塑料制品厂和农机厂,将生产需求送了过去。

指挥部配合了供销社以最高优先级下达指令:

相关工厂立即暂停部分非紧急生产任务,所有生产线优先保障滴灌水管的生产!

原料丶电力丶运输一律开绿灯!

同时,指挥部向全市农村发出紧急倡议:调整种植结构!

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号召农民在绝收或可能绝收的田块,立即改种耐旱性强丶生长期短的作物,如荞麦丶绿豆丶红薯等。

「先不求丰收,先保证有粮食收获来填饱肚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农业局和供销社两方发力,免费提供补种的种子。

这需要工作人员下乡考核真实情况,需要大量人手,钱进也以指挥员身份进行了对公社地区的抽查。

他发现这个提议在农村很受欢迎。

今年的抗旱工作也很受追捧。

主要是今年不光喊口号,还有很多务实的操作。

尤其是几个乾旱重灾区的山区地带率先进行了初步脱旱,这成了宣传榜样,得到了基层的积极响应。

也就是说,农民看到希望了。

希望这东西太宝贵了,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的情绪,减少了恐慌。

倒是城市居民的情绪,现在比较惶然。

为了支援农村抗旱,城市开始大量减少居民水的供应。

几乎全城限水,各城区之间开始分时段进行自来水供应。

然后学校丶居委会丶各机关单位工厂的工会天天宣传节约用水和废水再利用的方法。

各大报纸更是设置了『抗旱节水』版块,每天都更新用水小技巧。

受制于城市化进程,现在城市里家家户户都有工人。

工厂用水也受到限制,工人们回来与家人聊天或者不同厂的工人聊天,他们都会把本厂限水情况聊出来。

种种措施发力有些过猛了,吓到了城市居民。

正值下午,热气腾腾。

宋致远抱着刚喂完奶的小女儿囡囡,在自家那间十平米的卧室兼书房里轻轻踱步。

以前他的房间被书籍和捡来的破烂塞的满满当当,现在他入职了培训学校。

钱进给他专门设置了一间办公室,很多书籍便被转移到了办公室。

相比以前,他现在生活环境和条件可好太多了,小女儿囡囡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小丫头是他捡到的弃婴,先天腿脚有些不便,瘦弱得像只小猫。

77年他刚跟钱进相识,那会还在街道烧锅炉当临时工,工资低福利差,没钱给小丫头喂奶,只能喝大米汤。

后来去学习室上班了,钱进便给他供应奶粉并一直供应到现在。

小丫头被『外国奶粉』养的白白胖胖,早就到了断奶年纪,但因为钱进依然给宋致远送奶粉,所以宋致远索性继续给女儿喝奶粉。

他知道,孩子喝奶粉好处多,相比粮食而言奶粉营养可充分太多了。

此刻小丫头满足地蜷在宋致远怀里,小嘴还无意识地咂巴着,胖乎乎的双手在舞弄着个洋玩具,时不时塞嘴里咬一咬。

这玩具也是钱进给他的,说是叫『咬胶』,小孩喜欢乱咬东西磨牙,咬胶乾净卫生,适合给小孩当玩具。

咬胶在78年就送过来了,但囡囡小时候不喜欢,她牙齿发育的晚,倒是现在大一些了牙齿发育的好了,她才开始咬着玩。

她喜欢咬的嘎吱响这个声音。

除了咬胶还有别的东西,他家里吃穿用现在几乎都是钱进负责。

这让宋致远心里既感激又有些不是滋味,总觉得欠了钱进天大的人情。

窗外,城市的喧嚣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焦灼。

高音喇叭里反覆播放着抗旱通知,街道大妈挨家挨户动员节约用水,连孩子们玩耍的嬉闹声都少了,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和一种无形的紧张。

宋致远抱着囡囡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几个半大孩子正用脸盆端着刚接来的自来水小心翼翼地往各家水缸里倒。

邻居王大妈正絮絮叨叨地跟人抱怨:「这水金贵得哟,淘米水都得留着浇那两棵蔫巴葱!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囡囡在他怀里扭动了一下,发出愉快的哼唧声。

宋致远低头看着女儿红润的小脸,又看看窗外那片被乾旱折磨得失去生气的城市,一股强烈的无力感和责任感交织着涌上心头。

钱进在一线拼命,但还挂记着囡囡生活需要的外国奶粉,自己这个当下属的丶当老师的,因为培训学校暂不营业他没事干,顶多去帮街道检测点水质,几乎天天空闲。

这让他过意不去。

于是他就想,自己还能做点什麽呢?

他不能总躲在后面,靠着别人的接济和庇护。

这是知识分子的自尊!

思考过后,他把囡囡又给邻居家里送了过去——

白天时候都是邻居大妈帮忙看孩子,代价是每个月十块钱的工资加上时不时他会把钱进发给自己的物资分一些过去支援邻居家生活。

他骑上自行车去了图书馆。

脑子里的知识帮不上忙,那就去知识的圣殿寻找能帮上忙的。

停下车进入图书馆,他习惯性的进入了化工区,然后拍拍头,他又漫步去了水文水利区。

研究了两个多小时,图书馆快要闭馆了,他没什麽收获,便逛去了旁边的地理地质区。

他的目光在书脊上逡巡,想找点关于水文地质或者抗旱技术的资料,哪怕能有一点点启发也好。

但是没有。

也有一些戴眼镜或者胸口插钢笔的同志在这些地方翻书。

能看出来目的跟他一样。

翻找间,一本纸张发黄变脆的旧书滑落下来。

宋致远捡起来一看,封面上印着繁体字:《地质学通论(修订版)》,编着者:施华盛。

他拍了拍书上的灰尘,随手翻开扉页,上面还有一行褪色的钢笔字:「购于民国三十七年,海滨大学地质系」。

施华盛……

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进宋致远的脑海!

他习惯性一拍额头,发出「啪」的一声轻响,把旁边正聚精会神看书的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吓了一跳。

「哎呀,我怎麽把这老同志给忘了!」宋致远低声惊呼,心脏砰砰直跳。

施华盛!

当年在海滨大学地质系赫赫有名的老教授!

宋致远刚参加工作时,在海滨大学组织的「工农兵学员」夜校里,还听过施教授几堂深入浅出的地质科普讲座,印象极其深刻。

他是老同志,施教授更老,这是海滨大学的前辈。

海滨大学是百年老校,建国之前的民国时期叫做海滨高等教育学院,那时候施华盛就已经在里面任教了。

建国后学校改名,他依然留在大学任教,直到社会动荡了正好他年纪大了,他出于自保办了病退。

算起来,老人家现在得有八十多了吧?

社会动荡那些年头,宋致远曾经去多次看过老人家,老同志们报团取暖,关系不错。

倒是前几年社会太平了,老同志们就不再互相走动了。

旧人相见,总是容易想起那些旧事。

六七十年代的旧事,并不怎麽让人愉快。

想起施华盛,宋致远想到了他渊博到叫人赞叹的专业知识。

如果施华盛教授还在的话,那他应该能给抗旱工作提供帮助……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再也按捺不住。

宋致远小心翼翼地把那本《地质学通论》借了出来,仔细给包好后他特意放在车筐显眼处,仿佛那是一个重要的信物。

骑上自行车他再度出门,按照记忆去了施华盛当初住的小破楼。

结果老同志已经不在了,他找左右邻居打听,邻居们说他前几年被孩子接走了,具体去哪里住了并不清楚。

毕竟,因为施华盛旧社会教育者以及旧政府地质学顾问的身份,他以前跟左邻右舍们处的并不好,大家不敢沾着他,对他总是避而不见。

没办法,宋致远去了居委会想打听一下,可居委会里没人,大家伙都去搞抗旱节水宣传工作了。

最终,他只能去市里保存离退休干部档案的部门,老乾所。

凭着模糊的记忆和「施华盛」丶「海滨大学地质系主任」这几个关键词,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查到了施老先生的住址——竟然回到了海滨大学的教授楼里。

此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

夜幕降临,但热气未消。

宋致远顾不上回家,带上《地质学通论》,又去副食品商店用肉票买了两斤猪头肉,还称了一斤水果糖,这才骑着车找到了海滨大学那片掩映在高大法国梧桐树下的老教授楼。

施老先生的住处在一楼。

宋致远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充满防备的声音:「谁呀?」

「施老师,我啊,小宋,宋致远,搞化工会造炸弹的宋致远。」宋致远乐呵呵的笑道。

只有在这些老同志面前,他这个六十多岁的人才能称之为『小』

门开了。

一位头发银白丶戴着老花镜的清瘦老人出现在门口。

他脸上布满皱纹,眼神有些迟滞了,看着宋致远有些发愣:

「宋致远?」

施老先生推了推老花镜,似乎在记忆中搜索这个名字:「哦,是你小宋丶71年要炸了广五楼的炸弹小宋啊?哈哈,快进来坐,你怎麽来了?」

海滨大学的教授楼宿舍区条件还是挺好的。

就拿施华盛老先生家里来说,客厅很大,然后被书籍占据。

几个顶天立地的旧书架靠墙而立,塞满了各种大部头的中外文书籍丶地质图册和泛黄的期刊。

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摆在窗下,上面堆满了摊开的书籍丶稿纸丶放大镜和几个地质罗盘丶岩石标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