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8章 三晋菜不入流?(4K)(2 / 2)

加入书签

虽然陈景乐感觉这海参加得,属实没什麽必要,味道不合。

最后结帐一看,才花了200块不到。

要知道他可是点了四个人的份量,足足7个菜,虽然不少都是半份的,可那也是7个菜啊!

只能说相当实惠,属于又便宜又好吃。

五星好评!

经过这次,他对楚云飞的话就不太认同了。

「怎能说三晋菜不入流呢,这分明还不错嘛。」

起码作为日常饮食来说是及格的,战争年代要是有这麽一桌菜,那可是相当丰盛了。

……

吃完饭,开始四处溜达。

第一天先在古城区晃悠,参观了几座古寺庙。

主要看雕塑跟彩塑,以及魏碑。

古城区里集中了大大小小诸多景点,逛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各种南北朝到辽金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文物都涵盖了,就连原先不太想去的代王府,也在里面,顺便去瞄了一眼九龙壁。

雕塑彩塑最为出众的当属佛寺内,比如善化寺的二十四诸天,精美程度,连陈景乐这个懂绘画的都感到惊艳。

只是陈景乐本身对民俗宗教了解得不多,因此不作评论。

不过无论佛道,都有其可取之处,只能说辩证看待。

再就是陈景乐心心念念的魏碑。

云州曾是北魏的国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丶继往开来的过渡性阶段,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则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字体不同而风格多样,但整体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对陈景乐这种书法创作者来说,极具诱惑。

特别是魏碑刀刻感,或者说金石感突出,风格强势,跟他个人风格很契合。

众所周知,东晋之后分南北朝,书法也因此形成两大不同流派。

北派就是现在所说的魏碑,更显古朴豪放,长于榜书。南派则以二王为正统,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各有特点。

因此魏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无不对其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是汉碑中的上品。

但问题又来了,早期的书法主流是帖学,碑学是非主流,在大部分书法家看来,南方的二王是雅,北方的魏碑是俗。

因此魏碑虽是上品,但自李唐之后,宋元走的都是行书草书创作路线,再没有能比肩唐楷的作品。

到明清时期,馆阁体盛行,书法就更加僵化。

或许是触底反弹,近代金石文字学的兴起,大量魏碑文物出土,加上大家对馆阁体的反思,使得魏碑自清中后期起,书法圈对魏碑愈发追捧,使得魏碑重新回到大众眼前,一直到今天。

就连现在的云州南站,招牌上的四个字,都是魏碑体。

要知道书法圈是有鄙视链的。

写行草的看不起写篆隶的,写篆隶的看不起写楷书的,写楷书的看不起写瘦金的,写瘦金的看不起写江湖体的,写江湖体的看不起写硬笔的。

但无论如何,如今的魏碑都处于书法圈字体金字塔的上层。

至于有些人觉得魏碑属于丑书,只是当下很多人为了突出那种金石感,书写过程中太过刻意去模仿原碑文,才使得看起来不够美观。

而且大部分模仿的,大多是名不经传的民间碑文,追求所谓的古朴质感,写得歪七扭八。

实际上他们书写的魏碑,与真正的魏隶丶魏楷没有多大关系,更多是对清代与民国风格的延续,而且有气无力,多少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

人家北魏汉化程度那麽高,又不是野人,会连书法都写不好吗?

南北朝时期,北魏既承秦汉两晋,同时又与南方有文化交流的情况下,何至于成某些人眼中的小孩书法?

「归根究底,是人的问题!」

且不说墨迹很难真正做到碑文那种独特风格,临摹就算了,还不去临精品,非得盯着那些歪七扭八的临,把魏碑往丑书方向带,当真又蠢又坏!

看看《魏故太守张玄墓志》,看看什麽叫做精品!

同为楷书,却比唐楷高级,笔法中锋侧锋兼用,刚柔并济,多参隶意,既有唐楷的成熟,魏碑的多变,还有隶书的古意。

我们现在所用的第五套纸币上面那行字,就是这个字体。

可见古人的审美并不低级。

反倒是现代人的审美有点退化了,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丶创新,往奇形怪状方向走。

大可不必。

真正看过古碑之后,才明白为什麽都说没有比直接看原碑文,更能上溯古意的。

「难怪那麽多人跑长安碑林去现场临摹碑文。」

陈景乐恍然之馀,更多是惊叹。

就这样观摩,他甚至都能学到一些东西,属实出乎意料。

原先还觉得某些人说什麽,十大碑林去过三个的,就足以称得上书法家,是言过其词。现在看来,多多少少有一定道理。

而李老师对这些并不见得完全能理解,但能理解一部分,也胜过这时间绝大部分女子。

况且她愿意陪着陈景乐到处转悠,毫无怨言。

最后还买了两个可爱的文创小玩偶,叫做佛小伴啥的,开心得很。据说这玩意儿挺难买,他们运气不错。

只能说女孩子始终是喜欢这些外表可爱的东西。

不过云州这边的文创周边确实做得可以,种类丰富且精美,感觉仅次于京城。

……

第二天,俩人去看了大名鼎鼎的石窟,再次感受云州千年文化之美。

第三天又是各种吃吃喝喝,就准备撤了。

在云州呆了三天,对陈景乐这种碳水达人来说,简直享受,各种本地特色面食吃了个遍。

甚至准备走的时候,又去吃了一遍刀削面。

回想一下,云州给他的旅游体验,确实比很多城市都要好,在旅游产业规划这块,做得比全国大部分古城都强。

同样是商业化,却没有多少令人反感的地方。

「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立,确实厉害!」

从长远来看,耿老先生确实是对的。

只是可惜,并不是每一个地方主政官,都有这种眼光丶这等魄力。

离开云州,二人直接转道漠北,准备去大草原。

芜胡~

敕勒川,我来啦!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