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5章 内蒙来客,羡慕嫉妒恨(月票加更3(1 / 2)

加入书签

第1065章 内蒙来客,羡慕嫉妒恨(月票加更32K)

「内蒙的客人?」方言微微一怔。

自己唯一认识的内蒙的人就只有大姐夫了。

难道是大姐夫家里人来了?

「对啊,内蒙来的,你姐以前一起下乡的知青,也带着丈夫回城了,不过说是回来晚了点,已经没有当时的好政策了,现在到了城里落不了户。」

「今天你大姐和大姐夫都没在家里,他们也没走,说是要等到你大姐和姐夫晚上回来见一面。」

「哦……」方言听到这里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是大姐夫的家里人就行了。

那帮人可真他娘的是一帮奇葩。

当初大姐夫要走的时候,他们死活不让人走,说是走了之后家里就少了一个劳动力,最后还是小老弟把身上的钱都给他们,把大姐夫未来给他们生产的价值都支付了后,他们这才放人走的。

就这麽一下,搞得大姐夫和家里也就再也没有了来往,方言还以为他们厚着脸皮又找上门来了呢。

原来是学大姐回来的女知青。

只是回来的时间稍微晚了点,这会儿已经是1978年5月底了,政策在去年大姐他们回来过后没多久时间就已经变动了。

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商品粮户口「)的审批将大幅收紧,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人员结婚后,子女户籍强制随农村一方

这是1977年11月底就出台了《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明确限制农转非。

1978年起严格执行户籍冻结,直至1984年暂住证制度出台才松动。

主要影响已婚知青家庭,波及跨省城乡婚姻群体。

方言大姐1977年返城(见231章)恰逢政策窗口期,而1978年5月回城者已受新规限制。

这个政策其核心在于通过户籍制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大量知青家庭分离的困境。

大姐一家就是因为提前返城规避限制,其他人回来晚了的,则成为新政下的典型受困案例。

方言对着老胡招呼:

「走吧,过去吃饭,晚上炖鸡。」

「行。」老胡也没矫情,他们现在的关系吃顿饭也没啥好推来推去的。

黄慧婕对着助理小林说道:

「小林,你去打个电话让燕京饭店那边送几样海鲜过来。」

方言对着她说道:

「家里东西够吃了,不用弄海鲜吧?」

黄慧婕说道:

「家里有客人嘛,弄点海鲜也让他们尝尝鲜,京城也没几家饭店有新鲜的海鲜,就当吃个稀奇。」

说罢她对着助理小林说道:

「对了,让那边做好,到时时候送过来就行了。」

「好!」小林点了点头然后就去打电话订餐去了。

接下来方言就和老胡一家人都往家里走去。

这会儿门口还没停着那辆边三轮,大姐应该还没回来。

大姐夫每天都忙,也不知道回来没有。

进入院子里,方言就听到一阵孩子追逐打闹的声音。

穿过前院,来到正院里就看到正义明珠正在和三个孩子在院子里面玩耍,安东在一旁,咧着个大嘴看着一帮孩子追来追去。

家里的猫已经趴在树上探着个脑袋,谨慎的观看这群人类幼崽的不明行为。

至于家里的三条狗则是在院子跟在孩子后面,像是想参与进去。

看到方言回来后,它们立马摇着尾巴就跑过来了。

这会儿院子里的小孩也注意到了来的人,除了方言和老胡两口子,他们背后还有崔长寿和李传武两个保镖,这两人带着一股子彪悍的气息,这麽多生面孔顿时让三个孩子呆在原地。

站在中间的男孩约摸七八岁,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的确良衬衫明显不合身,袖口卷了三道还长过手腕,后领处缝着歪歪扭扭的补丁,这显然是用大人的旧衣服改的。

但最惹眼的是他腰间系着的棕色皮革腰带,磨损处露出毛边,却还牢牢挂着个巴掌大的皮质箭囊,里面插着几支用芨芨草秆做的玩具箭,箭尾粘着褪色的鹰羽。

右边的小姑娘扎着两根粗辫子,辫梢系着红绸子,泛着油亮的光泽。

她穿着条深蓝色的劳动布裤子,膝盖处打着补丁,针脚细密整齐,显然是母亲的手艺,但裤脚却卷得老高,露出脚踝上那圈深褐色的肤色,与白皙的小腿形成鲜明对比。

更特别的是她手腕上戴着的银镯子,刻着模糊的云纹,边缘被摩挲得发亮,一看就是代代相传的老物件。

最边上的小男孩躲在姐姐身后,只露出半张脸。

他穿着件军绿色的小褂子,领口蹭得发黑,可脖子上却挂着个用牛皮绳系着的狼牙吊坠,狼牙尖端还留着点斑驳的血色痕迹,像是刚打磨出来不久。

他的鞋子最有意思,是双快磨平鞋底的解放鞋,可鞋面上却用彩色毛线绣着小小的蒙古包图案,针脚歪歪扭扭,透着股笨拙的认真。

三个孩子的脸蛋都透着健康的红晕,那是草原上的风与阳光留下的印记。

明珠对着他们压低声说了几句悄悄话,顿时三个孩子就放松了下来。

对着方言打起了招呼。

中间的男孩攥着衣角往前蹭了半步,突然想起什麽似的挺直腰板,小胸脯一挺,用带着浓重草原口音的普通话喊:「叔叔,好!」

这声称呼带着明显的蒙语尾音。

他说完后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方言笑了笑回了一句:

「你好!」

右边的小姑娘则大方些,学着大人平时迎客的样子,微微屈膝行了个不成形的礼,脆生生地喊:「叔叔好!」她手腕上的银镯子随着动作叮当作响,还拉了拉身后的那个孩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