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 未雨绸缪药材基地计划,家里来客了(1 / 2)
第1064章 未雨绸缪药材基地计划,家里来客了?(二合一章)
「不用去外边了吧?医院的食堂就可以了,而且今天中午我们是准备了的。」方药中对陆同志说道,虽然知道这位想感谢他们,但是跑到外边的国营餐馆吃,完全没有必要。
外边的餐馆还没医院食堂的厨师手艺好呢。
而且陆同志这身份摆在这里呢,哪有让他请客的?
听到方药中表明了态度,其他的中医也纷纷附和。
陆同志大手一挥,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热络:
「那怎麽行?方大夫你们从早上忙到现在,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哪能在食堂随便对付?就去街口那家『红星食堂』,我来的时候就吃过,他们家的红烧肉和熘肝尖做得绝!」
方药中赶紧摆手,袖口蹭到白大褂下摆:「陆同志您这就见外了,医院食堂的糖醋排骨也是老厨子手艺,再说您侄女还在观察期,咱们去外边吃耽误功夫,不如让食堂加急做俩菜端过来,一样热乎。」
旁边的陈科冀也跟着帮腔:「就是就是,上次我在食堂吃的白菜炖豆腐,那汤头熬得比家里还香,您别破费了。」
崇文医院的中年医生见状也插了句:「陆同志客气了,我们上班期间都讲究效率,食堂吃饭快,不耽误回来守着病人。」
陆同志却把公文包往桌上一放,眉头微拧:「这不是破费的事,是心意!救了我侄女的命,我请顿饭算什麽?再说国营餐馆比食堂……」
「陆同志,」一直没吭声的方言突然开口,指尖轻轻叩了叩床头柜,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您看这样行不行?食堂的大师傅知道熬米油粥的火候,让他们先给病人备上,咱们去食堂吃饭,既不耽误事,也能让您心里踏实。等病人彻底好了,您再请我们去红星食堂喝庆功酒,那时吃着也更舒心,您说呢?」
他话音刚落,病房里的空气松快下来。陆同志看着方言诚恳的眼神,又瞥了眼床上侄女赞同的目光,终于搓了搓手笑起来:「成!就听方大夫的!那咱们先去食堂,我让司机去买两斤酱牛肉带过去,也算添个菜!」
「好!」方药中也答应下来,现在都看出来还是方言讲话起作用。
接着方药中带着众人走向食堂。
这会儿已经有人在这里排队打饭了,方言他们没有走正门,而是走进了食堂侧门,方言虽然招待餐吃过不少,但是西苑医院的今天还是第一次吃。
侧门进去后是一条小通道,往左是通往包间,往右是去食堂后厨。
「我去安排一下熬米油粥。」陈科冀对着众人说道。
「我一起去吧?」方言说道。
陈科冀摆摆手:
「嗐,你跟着他们去吃饭就行了,我马上安排了人过来,米油粥又不是什麽高难度的东西。」
方药中也对着方言说道:
「走吧,这点事儿还有什麽不放心的?」
方言一想也对,陈科冀那可是以后的国医大师,这点事儿要是都做不好,那真是能够笑他一辈子了。
食堂包厢里面,一共三张大圆桌,上面六菜一汤冒着热气。
虽然崇文医院的医疗项目不受待见,但是一顿午饭还是要招待的。
不过安排座位的时候,崇文医院的人就没有被安排在方言他们同一桌了。
方言他们桌上,除了今天会诊的几个医生外,就是陆同志和他的秘书了。
当然了还有两个空位置,其中一个是给陈科冀留的,另外一个是给安排去买酱牛肉的那位留的。
今天的招待餐虽然比不上协和那麽丰盛,但是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搪瓷盆装的糖醋排骨,排骨块裹着红亮的酱汁。
铝锅盛的白菜炖豆腐,奶白色的汤里飘着嫩白菜叶和方块豆腐,汤底应该是用猪骨熬的,撒了点葱花。
蓝边瓷盘的熘肝尖,猪肝切得薄厚均匀,裹着水淀粉滑炒,配着青椒和木耳,这道菜在 70年代的国营食堂算「硬菜」了。
一个黄色的瓷盆是土豆烧鸡,鸡肉虽然不多,到那是土豆炖得绵软,这是食堂按人头配的菜。
此外还有个竹编蒸笼的蒸蛋羹。蛋羹表面光滑如镜,撒了点酱油和香油。
一盘新鲜的绿豆芽掐了根,清油快炒,撒点盐和葱花。
最后还有一盆紫菜蛋花汤。
主食是老面馒头,个头扎实,掰开能看到细密的气孔,带着麦香。
坐下后没多久,陈科冀也回来了。
接着陆同志的司机也拎回来了一个油纸包,里面是酱牛肉。
打开后深红的肉纹间透着油光,展开后成了他们这主桌上最亮眼的「加菜」,其他两桌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主要是想分也不够分的。
大家也都清楚这个菜是人家陆同志拿来给方言吃的。
同桌的属于是能沾光,其他桌就别想了。
人到齐后,方药中就招呼大家开始吃午饭。
方药中拿起公筷先给陆同志夹了块糖醋排骨:
「陆同志您尝尝这排骨,我们食堂老王师傅的手艺,糖色炒得跟琥珀似的。」排骨在瓷盘里晃悠着,红亮的酱汁挂在骨头上,咬下去先是酸甜后是肉香,陆同志嚼着直点头:
「嗯!这京城的厨师做菜真是没得说,够味!」
「方言大夫,您尝尝这个酱牛肉!」陆同志指了指专门放在方言面前的牛肉。
方言点了点头,夹了三片,牛肉入口咸香回甘,筋膜炖得软糯。
邻桌的崇文医院医生们闻到酱牛肉的香味,忍不住抬眼望了望。中年医生用筷子戳了戳自己碗里的土豆烧鸡,小声跟旁边人说:
「到底是陆同志带来的,咱们这桌就没这口福。」
旁边的医生扒拉着米饭,压低声:
「能在西苑食堂吃顿热乎的就不错了,刚才我还以为他们让我们自己解决呢。」
中年医生突然笑了,对着众人神秘的说道:
「老方虽然嘴毒,但是我知道他还是要脸的,这种事儿做不出来。」
他们悄悄的说话,隔壁方言他们是基本上听不到的,但是方言的耳朵比其他人要灵敏一些,所以就刚好把对方的话听到了。
有些时候他都不得不感慨,这人不要脸真是鬼都害怕。
这家伙也是极品,也不知道是怎麽和方药中认识的。
吃饭的时候,陆同志就说起了他们吉林那边的事儿。
因为在场的人都是中医,他就捡着中药方面说,吉林也是不少药材的道地产区。
「就说人参吧,」陆同志用筷子比划着名,「咱吉林抚松的野山参,那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以前采参人得拜山神,拿红绳拴着参须,怕它『跑了』。现在人工种的园参也不少,切片含嘴里,提神得很!」
方药中放下瓷勺接话:
「吉林人参补元气最是地道,《神农本草经》里就说它『主补五脏,安精神』。不过现在用药得讲究,野山参珍贵,一般用园参或者移山参就行,炮制时清蒸或者晒乾,各有不同用法。」
陆同志点了点头,不过他对这个其实知道的也就是一点皮毛。
听到众人感兴趣他也打开了话匣子,说道:
「哈哈,除了人参还有鹿茸!」
陆同志明显是来了兴致,「我们那儿有专门的鹿场,割鹿茸的时候,老乡们说要趁『二杠』的时候割,就是刚长出分叉那会儿,药效最足。我见过刚割下来的鹿茸,血淋淋的,晒乾了切片,泡酒喝能壮阳补肾。前两年有个亲戚腰腿疼,拿鹿茸配着枸杞泡酒,喝了一冬天,开春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时候方言放下筷子,擦了擦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药材。吉林的这些道地药材,都是大自然给的宝贝,用好了能解决大问题。就像您侄女这病,要是以后调理,用点吉林的人参丶五味子,补补脾肾阳气,也是不错的选择。」
陆同志听得直点头,又给方言夹了块糖醋排骨:
「哎呀方大夫,听您这麽一说,我才知道咱家乡的药材有这麽多讲究!等我侄女好了,我一定从吉林带点好药材来,给您泡酒喝!」
方言笑了笑,突然想到现在公司的供货渠道。
他夹起一片酱牛肉,目光扫过陆同志和方药中:
「说起来,吉林的野山参皂苷含量比园参高40%,这事儿你们知道吗?」
「我们研究所去年做过检测,同样重量的参,药效差出半剂药去。」
陆同志眨了眨眼,放下筷子,纸巾擦了擦嘴有些不解的问道:
「方大夫您这意思是……」
方言其实想的是,现在倒是各地都可以供货,等到改开过后,各地的情况又会出现一些变化,虽然有国家单位在里面保底,但是药材这块儿难免会受到冲击。
于是方言话锋一转,就说起了目前自己所在的华夏中医研究院秘方研究所,药材供货渠道的事。
方言是很少在外人面前说这事儿的,一般人甚至都不知道他手下还有个秘方研究所。。
方药中和陈科冀听到他说这事儿,都有些惊讶,不明白方言是想干什麽。
其实他们还不知道,方言是在未雨绸缪。
计划经济下药材公司「统购统销」,药农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常出现「药贱伤农」或紧缺药材高价抢购,比如80年代云南三七暴涨暴跌。
而且国营渠道重「指标数量」轻品质,导致道地药材流失,比如吉林人参被低档园参替代,改开后日韩药企以资本优势垄断优质产区,像是后面吉林人参70%经韩商转口,收购价压至成本线。
方言是打算,这时候是非市场化交易,走体制内通道,通过研究所向吉林国营药材公司发正式采购函,陆同志在地方协调优先供应优质药材如特级人参丶鹿茸,流程上属于「公对公」,等到改开正式开始,地方政策变动,方言依旧可以拿到一条稳定的药材渠道,保证自己中药材质量。
他们公司赚到的钱也可以反补这些地方药材基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后世就是因为好多这种循环没有了,所以中药材基地好多的药材都卖不出去,或者就是被国外的人压价。
这里面其实是有成功案例的,在1982年同仁堂与吉林集安参农的「定向种植协议」,使边条参优质率从40%升至80%。
当然也有失败案例,1985年上海药材公司未建立反哺机制,导致浙江元胡产区改种水稻,引发1988年药材紧缺。
短期方言是想依托陆同志地方资源加上他研究院国家队身份,可在吉林那边贵重道地药材品类上形成闭环,保障公司产品用药品质。
这东西不光是以后要卖到国外赚外汇的,更是有国内这麽大个市场。
更何况这些药材卖给国内的公司,是做成药赚外汇。
如果是直接出售给国外,人家就拼命压价,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