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9章 亲恩多妖娆(1 / 2)

加入书签

神京,鸿胪寺会同馆,鄂尔多斯馆驿。

正屋之中,贾琮和诺颜台吉据案对坐,案上摆着白瓷香炉,点着红兰线香,舒烟袅袅,沁人心扉。

诺颜台吉一身月白长袍,领头袖尖缀雪白狐裘,腰系犀皮脂玉革带,发簪龙勾青玉,气宇华贵,风度翩翩。

红泥小炉中炭火温热,卷麻铁壶中泉水翻滚,诺颜台吉的手掌骨架匀称,透着一种和谐美感。

装满滚水的卷麻铁壶,份量着实不轻,被他沉稳提在手中,斟水泡茶半分不晃,手劲十分沉稳。

贾琮对此并不奇怪,他自己也是学武之人,诺颜台吉箭术高超,能轻松拉开七斗弓,臂力自然不俗。

他虽从没见过诺颜台吉出手,但那日在正阳街上初遇,却见过他的随身佩刀,让贾琮印象深刻。

那是把形质厚重的弯刀,暗黑鱼皮刀鞘,点缀红黄宝石,黄铜刀柄久经磨砺,铮亮发光。

贾琮自己也是练刀之人,自然清楚这种样式佩刀,可不是装饰之物,而是真正的杀人利器。

诺颜台吉弓马娴熟,看他提壶架式,手上功夫必定不弱。

汝窑盖碗里放的是上等江南云雾尖,被滚热的泉水冲泡,上下翻滚,弥散出清润怡人的茶香。

这间房间不管是物件陈设,茶具器皿,炉鼎用香,主人的衣装举止,都透着浓浓的汉家气韵。

这里找不出半点草原粗粝之气,外人乍然走进房间,绝想不到主人会是位蒙古部落贵胄。

……

诺颜台吉帮贾琮斟满茶杯,说道:「等了多日时间,终于收到父汗来信。

他极赞成边贸之事,让我全权处置,让我向威远伯转达谢意。

此事得以成就,鄂尔多斯数万户牧民,休养生息,受惠良多,功德无穷,玉章便是我鄂尔多斯部的贵人。

以后若有危难,但有所求,相隔千里,诺颜也会为你赴汤蹈火,生死以之。」

贾琮说道:「诺颜言重,我所为不过公义国事,但这番情义,我必铭记在心。

昨日我忙于和议初昭之事,没来得及过来见你,心中有一事不明,正要相问。

使团前番提高四成互市数额,两邦和议磋商之中,对此一直坚持己见。

为何一夜之间,突然转变方略,认同朝廷所定互市数额,可是出现什麽外因变故?」

其实大周残蒙互为对峙双方,按照常理贾琮不宜单刀直入,因已触及到对方履事隐秘。

但眼下他与诺颜台吉达成绥靖私贸,双方已站同等立场,所以才会有此直言不讳之问。

……

诺颜台吉见贾琮双眸清亮透彻,恍如深潭,撼动心魄,让人难以回绝。

他微微垂下眼睑,为贾琮换上新杯,重新续满新茶,说道:「我知玉章处事谨慎,必定会有此疑问。

此番蒙古三大部落入京议和,以土蛮部马首是瞻,议和决昭以安达汗谕令为准。

昨日天色未亮,土蛮部信使入京,阿勒淌便召集各部通报,以大周勘定互市数额和议。

我虽没看到这份密信,但信件内容也能猜到,必是安达汗授意此事。

我的心腹送信回关外大营,回来时和我说过,八日前蒙古大营后侧十里,推测安达汗有退兵之心。」

贾琮听了此话,神情微微一振,虽然大周和鄂尔多斯秘定边贸,但鄂尔多斯部毕竟是蒙古部族。

不管从法统血脉归属,还是从草原共同利益,诺颜台吉对他有所保留,都是人之常情。

但他依旧把话说得透彻,似乎并没刻意隐瞒。

退兵十里这等消息,乃是军国要秘,可据传推断相关信息,他都会坦然相告,让贾琮有些意外。

且贾琮观察他的神情,并没察觉出做伪的痕迹。

贾琮正色说道:「多谢诺颜据实相告,我会就此转达朝廷。」

诺颜台吉微笑说道:「鄂尔多斯部既与大周睦邻,互通边贸,就不想卷入与大周的战事。

双方互通边贸之前提,便是战和立场一致,此一项上我与玉章同心同理,自然要将所知相告,

我额吉自幼教导,朋友交心,待之以诚,方可长远。

待双方和议诏书签订,数日后我便随使团北归,我会留下心腹在京,玉章可交待他边贸后续细节。

只是此次分别,南北相隔千里,不知何时你我才得重见……」

……

神京,大周宫城,乾阳宫。

腊月隆冬,天气酷寒,嘉昭帝日常理政,早从前殿搬入后殿暖阁。

暖阁内火墙烧得温热,紫铜福寿熏炉烧着极品红萝炭。

九环镂雕脂玉香炉中清烟渺渺,点着西海沿子进贡的龙涎香饵。

室外寒风凛冽,寒气彻骨,室内温暖如春,馨气脉脉。

暖阁中寂寂无声,偶尔发出蘸墨搁笔之声,嘉昭帝正专注批阅奏章,暖阁中只有郭琳随侍在侧。

值守宫女太监都守在阁外,各站其位,鸦雀无声,似乎连大气都不敢喘,因皇帝理政需绝对安静。

等到批过手头奏章,嘉昭帝放下朱笔,随口问道:「郭琳,最近中车司有何秘报?」

郭霖说道:「启禀圣上,今日早间收到鸿胪寺会同馆线报,残蒙使团入住馆阁人员,共有十五人出城。

会同城北使团大营先发人员,一同离城北归,离京人员共三百二十七人,其中职司十一人登录在案。

据查探消息,在两邦和议诏书签署期间,使团人员会分批离京,北归之行颇为紧凑。

前日凌晨入使团大营的信使,确定是土蛮部特使,所携书信内容无法窥探,但必定为安达汗秘谕。

残蒙使团旦夕之间,改变初衷,认同朝廷互贸数额,便是因此信之缘。

另外,凤藻宫昨晚传出消息,赵王妃热丧已过,皇后为赵王选妃补候,消息开始传开。

皇后还定下遴选之资:世家大族,书香官宦,祖先殷德,名声清正,子嗣繁盛。

不为京官,不为武勋,正房嫡出,体态康建,貌端德淑,父母恭正,名彰乡邻。

嘉昭帝听了默默不语,目光闪烁,不为京官,不为武勋,是将外戚之患,消减到最低,还只是欲示于人……

皇后终究对自己儿子期望极高,谋划长远……

说道:「皇后处事稳妥,颇知其中轻重,赵王妃未留下子嗣,也怪不得皇后着急。」

此时,六品值守袁竞入殿,说道:「启禀圣上,大学士王世伦丶兵部尚书顾延魁丶威远伯贾琮殿外候召。」

嘉昭帝沉声说道:「宣他们觐见。」

暖阁门口人影晃动,嘉昭帝看到三名臣子入阁,王士伦气度沉稳,已染风霜,顾延魁举止矍铄,微显老迈。

贾琮官职辈分最低,紧跟在两人身后,虽举止恭敬儒雅,却难掩器宇轩昂,英姿勃发,并没被遮蔽去光彩。

王士伦说道:「启禀圣上,朝廷与残蒙议和诏书,已草拟定案,臣等已多番斟酌修正无误。

其实所涉互市物资数额,前番已向圣上禀奏,可昭天朝教化之恩,可抑塞外虎狼之念。

互市物资所涉钱粮,已经过户部四科核算校验无误,诏书草案请圣上预览。」

郭霖接过王士伦上呈诏书,转献到御前,嘉昭帝展开诏书仔细浏览,不时询问一二。

王士伦和顾延魁各自谨慎应答,等到草诏被君臣梳理一遍,做了几处细微修改,直至最终无误。

贾琮只是静立一旁,倾听三人揣摩讨论诏书。

嘉昭帝让郭琳交内阁笔侍誊抄用印,作为两邦和议立约凭证,三日后昭告天下。

……

等两邦议和诏书落定,嘉昭帝看了眼默不作声的贾琮,问道:「贾卿,与鄂尔多斯部边贸之事,进展如何。」

贾琮回道:「启禀圣上,今日诺言台吉已收到吉瀼可汗回信,盛赞双方边贸之事,让诺颜台吉全权决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