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92章 姜至瑜好算计:这个女人不简单(2 / 2)

加入书签

这也是找李龙来的原因,其实按她的想法,李龙现在比较忙,应该是没空过来,她是做好了去李龙收购站的打算的,没想到李龙早早就打电话然后过来了。

面子给的挺足的。

「那咱们开始?」姜至瑜看李龙没啥要说的,便问道,「我提问?」

「行。」李龙自然没啥不行的。

「你是咱们乡里第一个买小四轮拖拉机的,也是第一个买收割机的,还是第一个买中耕机的,也是第一个买全套全新的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的。

在你的带动和引领下,咱们乡里不少人家买了小四轮拖拉机,买了收割机用于农业生产收获,乡里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其他乡要高许多。」

说到这里,姜至瑜抬头看向李龙,问道:

「李龙同志,从上面的这些事情来看,我能不能确认,你对于咱们县农业机械化有很大的期待,甚至于有自己的想法,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和以后的发展方向吗?」

嘿,这命题还真大。

不得不说,在乡里工作更加接地气,接触的人和事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那些虚空的数据。

所以姜至瑜比马晓燕更能看出李龙所做的一些事情的真实想法,甚至能根据李龙的成功,推测出未来的一些发展走向。

「我觉得按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后咱们北疆的农业,一定是机械化主导的情况。」李龙想了想说道,「咱们北疆地广人稀,就目前而言,可开垦的荒地还有许多,但人口的增加并不多,这有多种因素。

虽然会有一些口里,包括陕甘省份的人过来这里打工到后面定居,但实际上人口增加比不上耕地面积的增长。所以以后农业发展的出路,就只能是机械化。」

「嗯,这个在咱们官方的报告里也是有的,咱们北疆机械化有基础,也有这个能力。」姜至瑜觉得李龙说的还是挺全局性的,不过这麽大面的话,在她的文章里不好体现具体的东西,便问起了细节:

「那你有没有想过,具体到咱们乡里,甚至于咱们村里,到你的那些地里,应该怎麽做呢?据我所知,你的户口还在村里,你名下还是有土地的是吧?」

「是的,所以其实几年前我就在想这个问题了。」李龙笑了笑说,「那收割机本身就是我的思路,然后拿去到其他农机厂里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来的实物。而现在的中耕机也是一样。

我家里世代农民,我虽然不是北疆出生的,但却是在北疆农村成长起来的,我知道咱们北疆的农民有多辛苦——当然,可能口里许多人也希望有这样的辛苦,但无论如何,要种出来这麽多地,人工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北疆的农民非常的辛苦。

我就想着要种这麽多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实施机械化。当时最麻烦的就是割麦,一家几亩地的时候,割麦还行,如果一家有几十亩地,那麦子割起来非常费人工,而且非常的累,需要全家齐上阵抢农时——毕竟割不及时,麦粒会落地,鸟雀会过来吃,粮食会损失……」

「所以才有了收割机?」姜至瑜适时的插了一句。

「对,最开始就是收割机,其实还想着有更多的农业机械,但我上学不够,读书不够,能研究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收割机也只是我的一个研究方向,当时是和农机厂的厂长丶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完善,现在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就是这种。」

姜至瑜点点头,对李龙的话深以为然。

「那我还有个小问题,为什麽会是和奎屯的农机厂合作,而不是就近,比如咱们县,或者石城农机厂合作呢?」

李龙迟疑了一下,姜至瑜笑着说道:「李龙同志,放心说,我是不会把这段写进去的,就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

「当然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农机厂看不上我的设计了。」李龙笑笑说,「我去过的,两个地方都去过,一听我是初中没毕业的学历,就把我送出来了。」

「唉,唯学历论什麽时候是个头啊。」姜至瑜猜测到了这个答案,所以感慨的说道,随即又问道:

「所以你又研究了中耕机?」

「是的。随着农村开垦出来的土地增多,以前人工锄草的活和割麦一样,已经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完成了。口里人说咱们这边种地是粗放式的,他们是精耕细作,我们也想精耕细作,无奈没有那个条件啊。

现在谁家没个几十亩地呢?就说夏季锄草吧,锄一遍草下来得一个星期到十天,那先前锄过草的地,草又长起来,这样成无限循环了。

用中耕机就会方便得多,几十亩地,小四轮带着,一天就能中耕完。虽然没有人工锄草那麽乾净,但基本上能达到效果——哪怕隔一个星期搞一次,也不会太累,非常的节省人工。」

李龙说的既有想法又有实例,姜至瑜觉得很不错,认真的记录着。

「那接下来你有什麽打算?」

「接下来,我就想着怎麽搞出来比较好用的打药的机子了。」李龙也没隐藏自己的想法,这种事情就是集思广益,如果有人能研究出来并生产出来,李龙也乐见其成。

毕竟现在专利法虽然已经出来了,但真要说专利的保护程度,这时候还不如不说。

就拿收割机和中耕机来说,已经有厂子开始仿制了,当然奎屯这边生产的最早,所以牌子硬,买的人多。

但其他厂子卖的便宜,自然也有人选择。你要说侵犯专利,那告去吧,这官司有的打呢。

既然这方面专利没有太好的保护,那麽把思路放出去,如果有人能够研制生产出来,李龙到时多采购一些就行了。

如果这些人研究不出来,那等棉花大规模种植的时候,到时再搞出来就行了。

「打药的机械?」姜至瑜有些不解,为什麽李龙会突然转到这上面。

「现在传统的打药方式,就是用喷雾器。」李龙说道,「庄稼有虫了,背喷雾器,拉一罐水,到地头上开始一遍遍打。二十亩地能打大半天——这还是打的快的,问题是人背着这玩意儿,大热天打药,一块地要几十甚至上百个来回,肩膀受不了。

最重要的是伏天的时候打药,特别是没风的时候,药雾在空气中弥漫,特别容易中毒。」

李龙说的可不是空话,每年因为给庄稼打药而中毒的农民可不少。

有些人能救回来,有些人却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所以我就想着,能设计出来用于打药的机械,一次性能打好几亩地,拖拉机带动,这样的话就方便多了。」

姜至瑜搞宣传报导的,自然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只是从来没有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而已。

毕竟这时候,死于非命的人并不少,医疗条件没那麽先进,生活条件没那麽好,人们的生活常识因为信息传递不畅也没那麽丰富。

所以姜至瑜其实是知道有些数据的,只是一时间难以把这些联系在一起。

现在李龙一说,她立刻就有了反应。

是啊,每年因为打药而丧命丶住院的人不少,男女都有。

这时候杀虫剂还是着名的3911之类的,毒性非常的强,致死率极高,吸入毒雾,很容易就会丧命。

所以李龙这麽一说,姜至瑜就明白了。

而李龙觉得,她还不够明白,当然这很正常,毕竟李龙也不可能告诉姜至瑜,以后县里六成以上的耕地都会种成棉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打药会成为种植棉花的农民的一项非常繁重的农活。

如果没有打药机的出现,就这一项,能让许多农民变成肩周炎和腰肌劳损患者,会有更多人因为打药而进了医院甚至丧命。

所以这玩意儿,必须研究出来。

姜至瑜又问着李龙关于机械化前景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去了兵团,看到他们采购回来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可以干现在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能干的各种活,而且效率很高,比如东方红犁一亩地可能需要十分钟,而那轮式拖拉机可能只需要五分钟,甚至更短时间。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更高效率的农机会一步步出现,替代现在的农机。」李龙畅想着,「更多的国产好机子能应用到咱们的农业生产上,保证农民增收致富。」(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