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张居正对方逢时的期望(1 / 2)
第925章 张居正对方逢时的期望
哒哒的马蹄声,从外面传进车厢里,接着是呜呜的声音,打破车厢里的寂静。
怎麽内城里还有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响起。
三人转头看向窗外,看到一辆有点怪异的车子行驶过来,十米长,运行在地面铺设的标准铁轨上。
「京师又有新玩意了?」方逢时笑着随口问了一句。
张居正点头应道:「对,这是京师市政厅公共运输局,在南宫冶的力主下,从蓟州车辆厂引入了四台蒸汽式有轨车。」
「蓟州车辆厂?」
「对。自从京滦铁路修通,铁路沿线各处开始增开工厂。蓟州车辆厂是南宫冶主持成立的京畿制造局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车辆厂。」
「原来是这样。」
三人转头看着那辆车,吐着白气,超过自己的马车,叮叮当当响个不停,越走越远。
随着大明技术发展,蒸汽机车越造越小。
刚才走过的蒸汽式有轨车,就是新设计出来的专用于城市公共运输的车辆,由安置在车头的小型蒸汽机车驱动。
该蒸汽机不烧煤,烧重油。
现阶段,朱翊钧开了挂,给大明推开一扇大门后,十几年大力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在开挂的基础上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朱翊钧也不怎麽干预,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这些人利用现在的技术和条件,能攒出什麽来就先攒出什麽来
安全实用,能卖得出钱,自然有人继续深入钻研,越搞越好。
要是不安全,又不实用,没人买,没有收益,那些技术人员自然会转向其它的方向。
朱翊钧要做的就是时不时关注,对于方向对了丶大有前途的项目,通过少府监给予天使投资。
交流电输送系统丶留声机丶电话丶内燃机都囊括其中,只是这些东西还只是很原始的雏形,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
已经扮演笛卡尔丶克卜勒丶牛顿丶拉瓦锡丶法拉第等角色的朱翊钧,知道自己不可能把科学知识的所有理论全部背出来。
在他的力推下,内阁丶少府监每年砸重金在数学丶物理丶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上,十几年来培养出数以百计的优秀数学家丶物理家和化学家。
大明上亿人口,英才辈出,只需要引导他们调转方向,把聪明才智从科试八股文,转移到科学研究方面,爆发出的光彩十分耀眼。
从万历十年开始,朱翊钧和张居正在全国力推国民教育,从小学生开始上数学课,了解自然知识。
中学开始深入学习数学,以及初步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每年毕业数万这样的中学生。
不要小看这个数字。
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放到欧洲去吊打那边所谓的数学家。
那里确实也有大学,比大明还要早。
可大部分人都在学神学,因为可以当教士,有前途。只有少部分人转而学习数学和物理,为证明上帝的存在而努力。
这些年欧洲积累的数学家大概也就上千人。
再看看大明,每年毕业数万素质更高丶学识更深的中学生。
朱翊钧让礼部学政司,以及各大学,通过招录考试筛选丶以及专业分配等方式,确保大部分中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丶职业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同时确保高等教育有一半的学生就读理工科,加上职业教育基本上全是理工科,如此一来,数万中学生有三分之二后续从事理工科方面的深造。
太常寺宣教口径,学理工大有前途。
进可以入仕途,凭藉技术官员平步青云。
退可以凭藉一技之长,让一家老小小富即安。
可进可退,比学文科强多了。
而且每年各大报纸上,经常刊登这样的新闻。
某地的谁谁,发明的机器设备丶或某个技术专利丶或研制的新药和医疗器械,被某某公司收购,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啊亲人们!
你们说说,学理工科多有前(钱)途啊!
每年数万理工人才,十年下来有数十万。现在大明的环境又如此激励人,出几百个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太正常。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这两年,张居正等人明显感觉到,大明的科学技术,处于一种厚积薄发丶蓄势要爆发的阶段。
等蒸汽有轨车远去,张居正转过头来,回答潘晟的问题。
「思明,老夫为为相十年,有一半的精力在与朝中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僚斗。
他们有的思想守旧,不思进取。也有思想进步,远比老夫还要激进。」
潘晟一直担任礼部尚书,在张居正的指导推行教育和文化改革,张居正所说的事情也遇到过。
「叔大说得没错。有些人学的是新学,很多方面比你我还要激进。但是推行某些新政,他们明面公开反对,暗里处处阻挠。
为什麽?
就是这些新政侵犯到他们的利益。」
张居正点点头。
「没错。皇上曾经说过,什麽叫改革?改革就是不断打破旧有利益分配,推行更合理更公平的利益分配。
所以必定会遭到旧有得利者的阻碍!
我们不断深入改革,必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阻碍,有旧的阻碍,也有新的阻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