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惺惺相惜 默默支持(2 / 2)
像陆严河这种级别的顶级艺人,一般来说,给媒体预留的采访时间是十五到三十分钟。
但陆严河给每家媒体都留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在陆严河心中,时间不够,采访出来的东西就是「面上」的。
「面上」的东西,只能获得曝光度,却无法把曝光度转化为大家对观看这部电影的驱动力。
事实上,为什麽陆严河的公众形象这麽好?
就因为他本人很好吗?明星艺人也不都是洪水猛兽,很多人到老年或者去世了,才被人深度报导他/她的一生,公众才发现,噢,原来他/她是这麽好的一个人。
为什麽之前没有人知道?是因为他们本身不够有名吗?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绝对绕不开媒体这个环节。媒体很少有机会采访,或者是很少有机会去了解这样的事情,又或者是没有资源去将这些故事讲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陆严河的团队跟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娱乐圈,是绝对属于首屈一指的关系。
像陆严河这样始终接受要是采访时间不够丶无法完成一篇稿子写作的情况下丶可以继续约时间电话补采或者当面补采的艺人,屈指可数。
连李治百和颜良都几乎做不到。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是各方面综合在一起的原因。本身艺人的行程都很忙碌,没有这样的时间,加上有的时候,人善被人欺,媒体也不都是好的——有的媒体也会因为艺人配合好说话,蹬鼻子上脸。陆严河能百分之百地释放善意,是因为他即使释放善意,也没有人敢蹬鼻子上脸,他早早就进入了资本和制作方的行列,而李治百和颜良不行。
自己「难搞」一点,别人才「不敢搞」一点。
但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国内媒体对陆严河的评价,绝对是平均值最高的。
基本上,媒体层面是不会出现对陆严河的大规模负面攻击的——
除非是买黑稿了。
-
但是,另一方面,其实现在媒体要拿到陆严河的专访机会也不容易。
八家媒体。
看上去,一口气有八家。
实际上,其中三家是传统纸媒,一家是主持人开的播客节目,两家是很火的自媒体帐号,还有两家,一个是自家的《跳起来》,另一个则是叶脉网。
都是不同的类型。
他们要拿到专访机会,是要提前「竞稿」的。
陆严河的团队会给想要专访的媒体发一个调查问卷,包括「这一次你最想了解陆严河什麽方面的问题」「如果关于《舟》这部电影,你们只有三次提问的机会,你们会问陆严河什麽?」等等。
团队和陆严河本人再根据这些信息,选出八家媒体。
这样做,就可以在集中访谈期间,尽可能避免回答重复的问题,确保访谈内容的独特性和可读性。
-
除了媒体采访,陆严河要跟《舟》剧组回振华大学做一次青年论坛——
陆严河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
他的母校。
他们将跟文学院的老师对谈。
另外,就是电影频道的专访节目。
最后,就是一场电影的放映礼。
所有人盛装出席。
圈内好友丶媒体等等……
陆严河只有两天时间,要做这麽多事。
但为了给《舟》的上映造势,这是必须要做的。
《舟》的票房预售到目前为止,一直都不如另一部悬疑犯罪类型的电影。
后者由刘泽凡主演,还有其他一些电影明星。
如今刘泽凡的人气很高,粉丝很多,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预售高的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预告片出来以后,电影的「反杀」主题,引起了很多这个类型的观众的关注,非常期待这部电影。
陆严河也在一家自媒体的访谈中被问及了这个问题。
陆严河说:「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件事,大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不是去看某一个演员的,我们演员要接受,大家也要接受。大家不要一边贪恋着对电影故事的需求,一边把电影观众的多少寄托在演员是谁上。」
「刘泽凡这几年跟你合作很多,这件事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吗?」
陆严河大笑不已。
「你们觉得呢?」
陆严河最后很认真地说:「我由衷地希望,每个人认真做的事情,都能得到好的结果,未来有一天,如果刘泽凡演一部艺术电影,他能得到评论届的认可,如果我演了一部商业电影,我也能得到票房上的反馈。我们都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从业者不是只有竞争一种关系,合作也是一种关系。甚至,竞争也好,合作也好,都不影响优秀的创作者之间惺惺相惜丶默默支持。」
专访稿出来,刘泽凡转发了这篇稿子,没有说一个字。
要说的,都在陆严河这篇稿子里了。(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