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3章 少司徒,朕有惑(2 / 2)

加入书签

「以前,朝廷丶皇帝都没有足够的信誉,发不了宝钞,百姓用钱引,用飞钱,这势豪巨商就用这大钱小钱,良币劣币利差牟利,百姓深受其害。」

「朕也想,但这三个问题,朕想不明白,大臣也无法解惑,朕也只能忍着。」

「现在1800万贯,已经是近三倍的超发了,如果不是大明有商品优势,不是大明有最勤勤恳恳的百姓,生产了足够的货物,撑起了宝钞,现在宝钞就该第一次破产了。」朱翊钧也是一脸为难。

侯于赵真的不是为了自己,他要是为了自己,事情反倒是简单了,拉出去砍了就是。

可这事情就是个很难解开的死结。

「广州府这六百万贯,还是要给的,但也说好了,是特别增发,不是常例,明年定向增发,就只有六百万贯了。」朱翊钧做了最终的决策。

「陛下圣明。」侯于赵叹了口气,最终没能说服陛下大量增发,反而自己被说服了。

有的时候,保守派也不是真的想保守,是没办法。

侯于赵离开晏清宫,回到了松江府户部衙门,坐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静静的思索着陛下三问,这三问,但凡是他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说服陛下多发点钞,但他思索了许久许久,是一个也解决不了。

「哎,国事多艰难,吾辈当奋进。」侯于赵只能在发展中,寻找一些解题的办法。

「少司徒,刑部的王阁老来了。」一个司务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禀报侯于赵,王家屏找了过来。

「快请。」侯于赵站了起来,快步走出,来到了门前,迎接王家屏的到来。

「见过王阁老。」侯于赵拱手见礼。

王家屏笑着说道:「客气客气,少司徒,我今天来这趟儿来,是专门来谢少司徒施以援手,我那个不省心的弟子,求告到我这里,要求增发六百万贯,我一听这事儿,陛下肯定不同意,就严词拒绝了他。」

「没成想,万文卿这家伙,居然求到了少司徒这里,劳烦少司徒费心了。」

万文卿朝中有人,但这次定向增发,朝中有人不起作用,王家屏没有出手。

万文卿是广州知府,老师不管他,他就走了正常流程,找到了户部尚书撒泼打滚,无论如何都要让侯于赵帮忙。

侯于赵焉能不知这是个烫手山芋?陛下对宝钞的保守政策,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侯于赵还是去了。

这就是大家总是提起的一件事,侯于赵和别人真的不一样,别人是能少一事就少一事,侯于赵则是当办必办,该他的责任,他从不推脱。

看起来这满朝公卿,全都是为了当官来的,只有他侯于赵是来真的治国安天下来了。

王家屏还必须要亲自登门感谢,自家弟子托人办事,事情办成了,王家屏礼数必须要到。

「国事也,王阁老言重了。」侯于赵全然没当回事儿,他都没想到王家屏会来,这户部的事儿,张学颜已经老了,他侯于赵不管,谁管?都推给陛下处置,陛下就是个神仙,能有三个分身,也忙不过来。

王家屏感谢之后,眉头一皱说道:「少司徒这满脸愁云惨澹,可是讨宝钞,被陛下训斥了?我这个弟子,光给少司徒找麻烦了。」

「那倒不是,陛下虽然惊讶,倒是没有训斥我,两广地面需要,再加上西洋商盟成立,总要有钱用,就准了,是陛下问了我三个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羞愧难当。」

「君示臣以诚,臣却无法为陛下分忧解难。」侯于赵把陛下三个疑惑又复述了一遍。

王家屏坐下思考良久,越想越难,愁云惨澹。

王家屏靠在椅背上,摇头说道:「我也没办法,这不是才能的问题,元辅应该也没办法,元辅要是有,就不会让陛下疑惑到现在了。」

债务螺旋快速增长和债务周期性引发的经济波动丶区域发展不平衡瘸腿走路和最可怕的脱实向虚,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难办。

「难哟,我能帮少司徒的事儿,其实不多,就区域不平衡这个,还有点办法,修驰道,可以稍微缓解下第二个问题,但也是稍微缓解一二。」王家屏清楚的知道,驰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地理决定的。

王家屏在两广做巡抚,但两广之前只有总督,那时候,王家屏就领过兵。

有一个总督军务都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打仗运送粮草。

五百里,实到五成,剩下都是损耗,民夫人吃马嚼;

而一千里实到只有两成半,剩下七成半都是损耗;

如果是两千里,实到只有不足半成了。

用兵一万,长驱千里,每月起运粮为16万石,一年为192万石。

而大明的田赋粮税一年也就2000万石左右,也就是一场规模不大,用兵一万,一年所费就是大明一年田赋的十分之一。

入朝抗倭,大明和朝鲜围绕着粮草之事展开了许多次的沟通,真不是大明小气,战争真的太贵了,几万大军,打三五年,就能把大明给掏空。

而解决办法,就只有一个,能用河漕就用河漕,能用海漕就用海漕,能降低十倍以上的损耗。

运粮和运货的逻辑是相同的,海漕的技术难点逐渐克服之后,海漕发达的沿海地区,就是天然的经济中心,就这一个区域发展不均衡,驰道只是缓解,不能根治,也没有根治的办法。

王家屏斟酌之后,继续说道:「如果西洋商盟稳定运行起来,再加上京广驰道顺利通车,那麽就可以让陛下每年再多发六百万贯宝钞了。」

如果把陛下的疑惑,拆分之后,就能看清楚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就是交通不便,驰道能缓解这个问题,继续拆分就会发现,除了驰道,还有西洋商盟是否能够稳定运行。

京广驰道最晚明年年中就能全线通车,而西洋商盟是否能够运行,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那西洋商盟能够和环太商盟一样顺利运行吗?」侯于赵颇为期待的问道,如果能够顺利运行,又能给大明加五十年国祚了。

这一点都不夸张,环太商盟的黄金白银等原材料,已经让大明大喘气了一口,这一口就是五十年的气数。

「规模可能小一点,但也不遑多让就是了。」王家屏对这一点还是很有信心的,虽然没有白银,但其他原料,也是大明需要的。

西洋商盟提供原料丶大明利用原料生产足够充分的货物丶环太商盟提供充足的黄金白银赤铜等贵金属,万历开海,大三角贸易彻底稳定。

大明这一口大喘气,两百年国祚就到手了。

「而且我跟你说,首里侯陈璘丶娄虎骆尚志,在安南打这一仗,打的太好了,以至于这些西洋番使者,无不战战兢兢。」

「你都不知道,高宗伯天天跟我说抱怨,这些个番夷,对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总是在狮子大开口。」

「现在好了,一仗打完,立刻安静了,连礼数都周全了,也不再仗着自己蛮夷的身份漫天要价了,极大的推行了西洋商盟的建立。」

「宣威海外,很有必要。」王家屏说起了西洋商盟,也有些志得意满。

就西洋商盟这一件功劳,他王家屏死后,完全有资格下葬金山陵园了,日后,他就是万历维新功臣之一了,和张居正丶戚继光丶王崇古丶谭纶等人,青史流芳,名垂千古了。

「那就好,那就好。」侯于赵一听,眼前一亮。

大明有个围绕着京杭大运河的对流,叫煤银对流,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了,但不代表煤银对流没有运转,煤银对流运转非常流畅。

京广驰道的贯通,等于大明有了另外一根大动脉,大明在北方要建立一百多座官厂,货钞对流就可以再次建立了。

一通则百通,陛下完全不需要用后患无穷的超发,以寅吃卯粮,先缺后空的方式,把遗祸留给子孙后代。

印钞是懒政,陛下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维新这条路本来就很难走了,陛下还不肯给自己减负,明明可以轻便一些的,当然,这是陛下的担当,陛下的信誉基石之一。

大明皇帝在九月初三,如同候鸟迁徙一样,再次上船,离开了晏清宫向着扬州府而去。

这年头,无论是坐船还是驰道回京,其实都非常的不舒服。

舟车劳顿,绝非虚言,朱翊钧这一年两次的奔波,为的是大明的国泰民安,无论是谁,在这件事上,都讲不出皇帝的不是来。

某种程度上,大明上下,其实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陛下的确是个明君,换一个上去,绝对不如陛下,哪怕是势要豪右,也不会好过。

因为陛下希望大明发展,而不是希望势要豪右去死,换个人上来,没有陛下这等才能,为了取利,难保不会杀鸡取卵。

陛下就从来不做杀鸡取卵的事儿,而是让势要豪右做下金蛋的鸡。

对于这个职责,遮奢户们还是相当满意的,下金蛋的鸡的利用价值极高,代表着陛下不会轻易杀鸡,相反还会好好养着。

人最怕的不是被利用,最怕的是连利用价值也没有。

朱翊钧回到了京师已经是九月十九日,他在朝阳门站下车后,环顾四周,有些迷茫的对着来接驾的冯保说道:「冯伴伴,朕这两次驻跸松江府,居然没有任何意外发生,哪像世宗皇帝,别说南巡了,在皇宫里住着还有危险。」

「京师也是一片风平浪静。」冯保的话,甚至有些惋惜。

冯保虽然退了,但他还是宫里的老祖宗,皇帝离京后,他和骆思恭一起保护太子的安全。

冯保已经想好了自己的落幕,有人要对付太子,杀一杀皇帝的威风,冯保作为老祖宗,在陛下离京后,他挺身而出,为保护太子而死!

多麽极致的落幕!

日后他就是大明贤宦,不敢说和三宝太监齐名,但也能居于三宝太监之下。

冯保为了这个,太子的饮食起居,都是他亲自照料,尤其是他自己做偿菜的奢员,就为了以忠君的身后名,青史流芳。

可是,那些个胆小的丶丑陋的丶脏脏的魑魅魍魉,连这点胆子都没有!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