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07章 堆芯就位(1 / 2)

加入书签

第1707章 堆芯就位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聚能一号」示范堆的各个子系统被陆续运输到位,负责堆芯建设的相关技术人员和设备也随之抵达大凌河聚变示范基地。

高耸的塔吊如同钢铁森林,各种重型运输车辆的引擎轰鸣声不绝于耳……

广袤的辽西大地,已经有数十年时间没有过如此热火朝天的景象。

反应堆大厅内,数台高精度雷射跟踪仪早已布设完毕,准直光束在巨大的空间内交织,构建起一个精密到微米级别的三维坐标基准网。

大厅正中央,六根粗壮的垂直定位滑轨深深锚固在预先浇筑的抗震基座上。

它们如同六个巨人,将托举起人类第一座实用化聚变反应堆的核心。

上午九时整。

现场总指挥丶核工业建设集团总工程师雷文成院士出现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上。

现场嘈杂的噪音似乎在这一刻减弱了许多。

所有参与核心装配工作的工程师丶技术员和工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他。

雷文成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件,环视全场。

「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委员会丶国家能源战略规划领导小组联合审议,并报请批准,现正式下达『聚能一号』磁约束聚变示范堆项目建设指令。」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清晰地传遍每一个角落:

「可控核聚变是开启人类文明无限能源未来的钥匙,它不仅是解决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丶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支点,更是全人类突破地球资源桎梏丶迈向更远未来的基石……」

「回顾我国聚变研发历程,从『环流器一号』的初步探索,到EAST装置在高温等离子体约束上的持续突破,再到如今『聚能一号』的工程实践,是一代代聚变人艰苦奋斗丶自力更生丶协同攻关的成果……」

「……」

跟大部分上级下发的文件一样,这份指令中包含了一系列政策性的概述内容。

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表现出半分的不耐烦。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对过去数年丶乃至数十年工作的认可。

至于雷文成。

由于兴奋,当读到最后时,甚至连声音都有些模糊:

「望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秉承科学精神,严守操作规程,精益求精,确保『聚能一号』示范堆首次点火实验圆满成功,为民族复兴丶为文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宣读完毕,现场响起一阵沉稳而克制的掌声。

没有过多的欢呼,却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在空气中回荡。

雷文成则收起文件并后撤一步,把位置让给旁边的常浩南。

后者来到话筒跟前,目光扫过面前的数千名工作人员。

「我宣布,『聚能一号』示范堆总装工作,正式开始!」

指令即是号角。

两台千吨级桥式起重机早已待命许久,此刻终于发出低沉的咆哮。

巨大的吊钩精准落下,锁住巨型运输托架上一个圆盘状的庞然大物——低温恒温器。

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冰箱,为堆芯提供适宜的且稳定的运行环境。

在精密的引导下,恒温器被稳稳吊起,然后移向反应堆基座正中心。

此刻,通过无线电传输的指挥口令声丶液压系统细微的嘶鸣声丶以及吊索绷紧的金属摩擦声交织在一起。

操作员紧盯着雷射定位反馈屏,双手在控制台上进行着微不可察的精细调整。

恒温器的金属外壁在冬日的暖阳下闪烁着寒光,其底部预留的精密接口,正一寸寸地对准基座上的垂直定位滑轨。

时间仿佛被拉长。

一个小时后,无线电中终于传来汇报:

「恒温器主基座固定到位!姿态锁定!偏差值:X轴-02mm,Y轴+01mm,Z轴-05mm。」

第一个关键环节,完美落定。

掌声随之响起,但很快被更密集的指令声取代。

接下来要安装的,是稳态超导磁场背景系统中的环向场线圈,也就是18个D形超导磁体。

它们是产生磁约束作用的主力,也是整个装置核心中的核心。

纵场线圈的主体模块由瑞士SNI提供,但磁体内缠绕的超导材料已经换成了为火炬实验室研发的铜氧超导线缆。

这种新材料的临界温度达到了90K以上,意味着刚才完成安装的低温恒温器可以主要依靠液氮,而非更加昂贵丶耗散损失也更大的液氦来工作,避免了很多工程实践层面的问题。

重型吊车再次启动,开始拼装这件关乎人类命运的巨型积木。

第一块重逾数百吨的D形线圈模块被吊起,小心翼翼地穿过低温恒温器下部的预留空间。

雷射定位系统闪烁着微光,引导着线圈围绕中心轴,以微米级的精度精准落位丶锁紧。

然后是第二块丶第三块……

巨大的磁体在恒温器内部逐渐勾勒出约束磁场的雏形。

……

与此同时,在远处的一栋综合办公楼内,常浩南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远眺着那片繁忙而有序的工地。

尽管相隔一公里以上,但核岛建筑的轮廓和遍布在周围的工程机械依然清晰可见。

突然,门被轻轻推开。

梁建国院士步履轻缓地走到常浩南身边,同样望向窗外。

「真是……恍如隔世。」梁建国轻声感叹,语气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说真的,我90年代初刚接触磁约束聚变的时候,从来没觉得聚变发电是在可见未来内能看见的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