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03章 惊人的效率(1 / 2)

加入书签

第1703章 惊人的效率

华盛顿方面的声明,顿时把全球紧张度拉高到了一个临界点。

世界仿佛回到了1914年的巴尔干半岛,空气里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似乎只需一个火星,就能引爆一场波及全球的正面冲突。

然而,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让所有吃瓜群众大跌眼镜。

预想中西方阵营一呼百应的局面并未出现。

除了极个别国家给出了姿态性大于实质的「关切」或「支持」外,国际社会的回应要麽是滴水不漏丶毫无营养的外交辞令,要麽就是乾脆利落的回绝。

这其中,以海湾合作委员会银行行长利亚姆·阿齐兹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最为典型,几乎代表了全球实业界和金融界的普遍心声。

「华夏为全世界贡献了63%的工业制成品,和大约三分之一的发电量。从维系温饱的食品丶纺织品,到驱动未来的航空器丶半导体,全球超过98%的产品产业链中都包含着无法剔除的华夏要素,且其中绝大多数都具备不可替代性。」

「更重要的是,与十年前或二十年前不同,这种不可替代性不仅来自于成本和规模,还来自于大量独到的技术。全世界,包括华盛顿方面在内,都无法承受将华夏排除在经济运行环境之外的后果,这不是一个立场层面的政治选项,而是一个现实层面的物理问题。」

这段讲话一经报导,立刻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理解和认可。

国际舆论的风向也随之开始悄然转变,从对冲突的恐惧,逐渐转向对华盛顿方面不理智行为的质疑和批评。

而在一天后,华夏方面的发言人同样被问及对此事的看法。

与以往风格不同,此次发言人的回应虽然依旧保持着外交礼仪,但措辞中蕴含的力量却前所未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过去几天里国际社会各方就此事的反应,实际上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在全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丶产业链供应链紧密交织的今天,任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丶妄图将华夏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的行径,都注定是不得人心的,也绝无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们敦促个别势力认清时代潮流,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回头是岸。同时,我们也善意地做出提醒,玩火者必将自焚,如果有关方面继续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麽最终被孤立丶被时代抛弃的,绝不会是华夏,而将是他们自己。」

这番发言并没有直接点名,但其中的警告意味却溢于言表,与过去华夏在外交场合常采取的守势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让外界愕然的是,面对华夏这番赤裸裸的威胁,最初挑起事端的白宫和美联储却不约而同地当起了所鸵鸟,完全陷入沉默。

此前高调抛出的「金融核弹」威胁仿佛从未发生过一样,既没有公布任何后续时间表,也没有再就此发表任何强硬言论。

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丶金融结算照常进行,仿佛之前所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一段突兀插入的丶极不和谐的插曲。

如此堪比小丑的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嘲讽。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并非其主观上愿意息事宁人,而是阿齐兹所阐述的冰冷现实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迫使华盛顿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

他们意识到,自己手中曾经无往不利的金融武器,这一次非但未能击中目标,反而可能伤及自身根本,甚至可能导致美元体系加速崩解。

而世界各国也纷纷意识到,时代,已经彻底变了——

华夏在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积累的庞大优势,已经不可逆转地转移到了经济和战略领域。

如今美国哪怕是在自己最占优势的金融领域,都已经无力对华夏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不是正在转移,而是已经从北美转移到了东亚。

风波过后,全球市场似乎重新恢复了平静,贸易照常进行,股市回归理性。

只有美元指数一路受挫,维持了一路下跌的趋势,但整体走势仍然比较平稳。

甚至有媒体开始以「三日风暴」来戏谑地定义这场短暂的危机,仿佛一切只是一场虚惊。

然而,很多人都忘记了一句华夏的诗词。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是更深层力量格局的颠覆与重组,一场旨在彻底重塑全球能源与金融秩序的丶威力更大丶波及范围更广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

两个月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