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99章 超越蒸汽与烈焰(算昨天的)(1 / 2)

加入书签

第1699章 超越蒸汽与烈焰(算昨天的)

几小时后。

抱龙峪火箭发动机试验区,指挥中心。

马昱山快步来到李仁平面前,立正,然后大声汇报:

「报告李总,011号发动机已经安到920-3试车台,所有机械接口和管路连接确认无误。」

监控大屏幕上,巨大的YF-177正稳稳盘踞在920-3号试车台的支撑构架上,粗壮的喷管斜指向下方深邃的金属导流槽。

在周围的工作塔架上,身着工装的工程师们正进行着最后的检查与覆核。

李仁平站在指挥台前,目光扫过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和多个角度的监控画面,满意地点点头:

「好。按流程,开始点火前各子系统最终检查。」

说罢,他顿了一下,语气也变得比刚才轻松了不少:「老马,你们的动作……很利索嘛。」

马昱山则露出狡黠一笑,自豪地回答道:

「不瞒您说,920-3号台还在施工收尾那会儿,我们测试团队就已经拿着YF-177和YF-90的设计资料和操作手册,在模拟系统里反覆演练过很多次,为这还专门弄出来过一个木质的结构模型……等会儿带您去看看。」

「另外,这套新试车台从控制系统到管路布局,都做了深度优化,很多操作步骤比老台子简化了一大截,准备时间自然就省下来了……」

「……」

李仁平却没有立刻接话,而是把目光落在旁边一块显示燃料系统状态的子屏幕上。

沉默几秒过后,话题陡然一转:「老马,带我去看看燃料储存和供应系统的情况。」

「燃料系统?」马昱山显然愣了一下,「控制中心这里就能看到基本参数,压力丶温度丶流量丶液位……」

「我知道。」李仁平打断他,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但我还是想亲自看看管区终端的数据,更直观些。」

说是「想去看看」,可领导发话,显然不是请求而是要求。

因此,马昱山虽有些意外,但还是立刻应道:「好的李总,我马上安排……不过燃料管区在试验区另一端的地下,需要换防护服。」

李仁平挥挥手示意自己知道。

马昱山旋即转身准备带路。

十几分钟后,一行人来到试验区深处一栋不起眼的建筑,通过严格的门禁系统,接着进入更衣区换上特制的阻燃防静电防护服和头盔。

地下通道的灯光略显冷白,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金属和绝缘材料的气味。

打开厚重的气密门,便是抱龙峪试验区的燃料管区中心。

这里的功能有点像是现代舰艇的轮机舱——

虽然控制中心可以直接操作与各试车台相连的燃料系统,但管区终端还是能看到更加详细和直接的数据,并且还肩负着备份操作和应急处突的职能,因此这里始终维持着一个值班班组

中央控制台上,几名值班工程师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

看到李仁平和马昱山等人进来,值班班组长立刻起身:

「李总!马主任!」

李仁平抬手向下压了压:「你们忙你们的,正常工作。」

随后走到中央控制台旁,盯着那些闪烁的数据流和复杂的系统图看了起来。

马昱山见状赶紧上前介绍:

「与跟920-3号试车台相配套的这套燃料系统,也是全新设计和建造的,可以使用冻结-融化法将把液氢从标准沸点进一步冷却至三相点,从而让氢推进剂浆态化成为『氢浆』。」

李仁平当然清楚这些。

实际上,这也正是他专门要求前来的原因。

YF177是华夏第一次使用浆态化的氢作为燃料,而无论是六院还是抱龙峪,此前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液氢贮罐数据。

温度读数赫然是15 K远低于液氢的标准沸点28 K,甚至比三相点还要略低些。

旁边的电容值显示为93079 pF。

这是通过精密电容法测量固氢含量的关键参数之一。

屏幕上还有另外几项动态指标:

比极化率:00536

固氢含量:8%

密度: 085 g/cm

显冷量:3W

……

完全符合YF177对燃料的需求。

只不过,这是在储存状态下。

由于此时尚未进入试车阶段,因此燃料输送系统并未开始工作。

李仁平眉头微蹙继续问道:

「抱龙峪的燃料供应管线长度比实际火箭中更长,并且氢浆的温度也明显比普通液氢更低,会不会在输送过程中对燃料的性质产生影响?」

马昱山指了指系统图上几个特殊的节点标识:

「这就是我们要新建,而不是在旧有系统上改进的原因了……整套燃料供应系统在设计阶段,就得到了华夏科学院低温工程所,还有火炬实验室的技术支持。」

他说着将刚才那个部分放大,进一步解释道:

「在通往920-3试车台燃烧室的主输送管线上,我们加装了两组『双喷射雾化器』,可以保证氢燃料在进入燃烧室时仍然处在过冷的浆化状态,最大程度还原长征九号箭上的实际情况。」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火炬实验室?」李仁平的关注点当即被吸引走,转头看向马昱山「你们也和火炬实验室那边有过接触?」

「是的。」马昱山此时还没参透对方问题中的「也」代表什麽,只是肯定地点头,「而且是上级直接协调安排的。」

「他们提供的方案,包括这套雾化系统的设计,拿过来的时候完成度就非常高,细节考虑得非常周全,我估计应该是经过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地面验证……必须承认,920-3号试车台能这麽快具备氢浆试验能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关键因素之一。」

李仁平想起来,之前开技术研讨会的时候,自己好像跟常浩南提过一嘴试车台的事情。

看来是对方回去之后专门关照过。

而且还真就关照出了结果。

「真TM离谱……」

他半是震惊,半是钦佩的低声嘟哝了一句。

但转念一想好像也合理。

氢浆比常规液态氢的密度大粘度高,属于典型的连续相湍流,正好在常院士解决问题的舒适区里面。

「呃……您说什麽?」

马昱山还以为对方是在和自己说话。

李仁平摆摆手:「没什麽……我们回去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