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章 天朝人物(1 / 2)

加入书签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时值初冬,钟山层林尽染;秦淮河波澜不惊,清溪荡漾;白鹭洲畔千帆过尽,大江奔流;巍峨的金陵城龙盘虎踞,尽显中华气象。

金陵讲武堂,御书房中,大宋天子赵竑端坐,下面是东辽来使,宾主言欢,其乐融融。新笔趣阁

来使鼎鼎有名,乃是辽王耶律薛阇幼弟耶律永安,以及其母姚里氏。

而姚里氏,才是辽东大地的实际控制者。

北伐大功告成,两河及燕云十六州等汉家故地重回大宋治下,东辽也不再遮遮掩掩了。

“大宋天子,辽王身子不适。老身和幼子前来,还请陛下不要见怪!”

姚里氏向赵竑行礼,竟是个风韵犹存的中年贵妇。

“王后,你可知道,我大宋是王治,没有分封一说。东辽若是归于大宋治下,王后和你的子孙可得一世富贵,但东辽国,却是没有了。”

赵竑开口说道,毫不掩饰。

蒙古国是分封制,大宋却是和秦汉隋唐一样,都是封建制的大一统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什么四大汗国那样的裂土封疆,包括高昌国、东辽这样的藩属国,大宋可没有这种“国中之国”的现象存在。

“陛下,老身自然知道。从今以后,辽东就是大宋的辽东。老身是带着家当到的金陵城,老身已经喜欢上了这里,不打算回去了。老身的幼子耶律永安刚刚十七岁,求陛下开恩,让他去金陵讲武堂就学,好好学些本事,为陛下效力!”

姚里氏轻声说道,恭恭敬敬。

赵竑一愣,哈哈笑了起来。

这是个聪明的女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怪不得能一直控制辽东一地,还能让东辽在夹缝中生存。

“王后率东辽来归,朕心甚慰。王后和辽王一门,朕都不会亏待。王后若是真喜欢金陵,朕在金陵赐你宅院一座,岁岁赐赏钱粮,保你耶律一门荣华富贵,余生无忧。”

“谢陛下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姚里氏拉着幼子跪了下来,以头伏地,山呼万岁。

这就是这一趟来宋境的目的,终于是达成心愿。

以大宋边军雷霆之威,东辽要是与之为敌,顷刻之间,恐怕就会国破家亡。

而且,大宋王师兵临天下,大宋朝却是如此繁荣。文治武功,的的确确让她震撼惊呆。

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天朝上国,中华人物吧。

“王后、世子,起来吧,不必拘礼。”

赵竑等母子起来,这才把目光投向了耶律永安。

“耶律永安,你真的想进金陵讲武堂吗?”

以一些钱财,换取疆土回归,战士免于流血,国家耗费钱粮,还能博取人心,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大有裨益。

“陛下,大宋王师兵临城下,个个都是精锐猛士。我愿意进金陵讲武堂,学成一身本事,将来为陛下分忧!不过,我想自己考进讲武堂,不想让人说我是靠陛下的恩赐。”

耶律永安红着脸说道,偷偷看了赵竑几眼。

“很好,有志气!耶律永安,朕赐你赵姓,以后你可以赵永安自称。不过朕决不强迫你。你选择耶律永安也好,赵永安也罢,都是你自己的权利。你只要记得,为国为民,为天下百姓多做些好事就行了。”

赵竑赞赏地点了点头。

契丹人汉化极深,文化习俗已经和汉人无异,尤其是耶律永安这些世家大族,更是诗词歌赋无一不精。耶律永安敢自己考讲武堂,可见他的自信。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耶律永安考不上,他也会让讲武堂网开一面,以便收拢人心。

耶律永安还在懵懵懂懂,姚里氏拉着儿子赶紧又跪下。

“臣妾多谢陛下赐名!”

这一次,“老身”变成了“臣妾”,可见心满意足。

“赵永安谢陛下赐名!”

耶律永安也是连连叩头,诚惶诚恐。

耶律永安到赵永安,不仅仅是姓的变化,而是一种大宋天子的恩赐。有了这种恩赐,日后行事,自会受益良多。

母子俩谢完恩,这才爬了起来。

“王后和世子先回驿馆歇着,有任何需要,直接找朕就是。至于辽王身子不适,朕自会派太医北上,为辽王医治。”

赵竑温声说道,姚里氏母子谢恩退下,宰相真德秀叹息一声。

“此女不简单!先是派遣密使,而后直接入朝,现在连家都搬来了,深思熟虑,当机立断,我等男子亦是不如啊!”

真德秀的叹息,让赵竑轻轻点了点头。

巾帼不让须眉,这个姚里氏就是如此。

“陛下,我大宋王师收复两河,如今辽东又归于我大宋治下。马上得天下,却需文治安天下。以臣之见,两河、山东、辽东四地宜派官员进入,安抚百姓,推行王治。”

执政大臣邹应龙跟着上奏。

北伐势如破竹,军事占领,王化却没有跟上。

赵竑轻轻点了点头。

两河及山东遭受多年战乱,民生凋敝,百姓困苦,只能轻徭薄赋,顾惜民力,徐徐恢复。

蒙古国势力退出中原,但留给他的,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烂摊子。

“从朝中和大宋各路择取干吏,再让这一期金陵大学堂的学子提前毕业,妥善安置于两河和山东、辽东等地。从东南调集粮食,务必安抚百姓,不能饿死一人。”

赵竑斟酌着说道。

两河和山东百姓人数稀少,恐怕明年春,还得从东南移民,以充实北地人口。

“陛下,两河和山东辽东主官人选,陛下可有决断?”

宰相真德秀继续问道。

“调史天泽为河南路安抚使,杜范为山东路安抚使,周平为河北制置使,杜杲为辽东制置使,至于河东路制置使……”

赵竑犹豫了一下,摇头道:

“朕本来打算调史嵩之为河东和河北制置使,这家伙,唉……”

史嵩之可谓干吏,可惜其身不正,胆大包天,枉费了他一片苦心。

“陛下,河东重地,刑部尚书宋慈春秋正盛,可堪重任,可让其出任河东制置使,为朝廷分忧。”

真德秀举贤不避亲,推荐起自己的弟子来。

国舅周平为河北制置使,这已是板上钉钉,河东与蒙古国接壤,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循吏。宋慈精明强干,公正廉明,正是不二人选。

“真公,宋慈才德兼备,但刑部离不开他。朕意让高定子去担任河东制置使,董槐接任高定子为两浙路安抚使,你们觉得如何?”

降将降臣里面,史天泽和耶律楚材都是能力突出者,但这二人,一个是著名的左右逢源,一个和蒙古大汗窝阔台交情莫逆,选这二人,无异于自讨苦吃。

史嵩之那样的错误,可是不能再犯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