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章 梦(2 / 2)

加入书签

“杨帅,朝廷调兵的军令,传给侍卫马军司的将士了吧?”

赵竑点点头,直奔主题。

国家最精锐的骑兵放在后院,却不能杀敌,这对骑兵匮乏的南宋来说,很有些刀没用在好刃上的无奈。

“陛下,军令已经下达。侍卫马军司五千精锐,可随时开拔,任凭陛下调遣。”

杨渡擦着汗,点头哈腰,满脸笑容奏禀。

“杨帅,你回去后,调拨三千精锐将士,三千匹战马,随讲武堂的毕业生一起去西北。”

侍卫马军司上万人,好的战马只有五千。考虑到大宋三条战线,只能拨三千到西北边塞。而即便是这样,三千骑兵分到利州两路,十几座边关重镇,还是杯水车薪。

杨渡赶紧领旨。

崔与之吃了一惊。侍卫马军司五千精锐,直接拨三千去蜀口防线。皇帝对西北边塞,可谓宠爱有加。

“杨帅,时间紧迫,快去办吧。”

赵竑看了看杨渡,五十出头,还不如年过古稀的崔与之身体好。这宽袍大袖的,还怎么带领将士作战?

“是是是!臣告退!”

杨渡赶紧告退。

就这小事,派人传旨不就行了,还让自己大清早爬一下城墙。这不是折腾人吗?

“国家未来十年战事,都是在西北边塞。苦守不如御敌于国门之外。崔卿,你说是不是啊?”

赵竑看着杨渡离去的背影,收回目光,对着崔与之,玩味地一句。

“陛下所言甚是。蜀口防御残破,恐怕需要数年功夫修葺。老臣唯陛下马首是瞻,自当尽心尽力。”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战争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杀伤对方;

战争打的是后勤。

来金陵讲武堂两天,他已经记住了这几句皇帝的名言。

“崔卿,四川有23万大宋官军,除了利州两路,两年之内,你要练成十万强军。训练之法如金陵讲武堂教学,教官也由金陵讲武堂指派。此其一。”

赵竑不置可否,直接下旨。

崔与之连连点头,赵竑继续指点江山。

“其二,四川路马上要推行新政,经界法和反贪法是重中之重,务必推行下去。淘汰下来的官军,要能得到妥善安置。此其二。”

“西北边塞防御,也就是利州两路,军事上由曹友闻和余玠二人决断,利州两路的安抚使不得插手。你这个四川制置使,也不能掣肘。查漏补缺即可。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崔与之点头称是,犹豫片刻,这才说道:

“陛下,曹友闻、余玠等人年轻,尚无军中资历,骤然推上一军主帅之位,会不会太冒险了些?”

“风浪越大,鱼越贵。富贵险中求。这些道理,崔卿比朕更懂吧。”

赵竑哈哈一笑,自信的让崔与之觉得狂妄刚愎。

“陛下,兵家之事,非同一般,陛下不可草率啊!”

“崔卿,朕意已决。有那些军中宿将帮他,相信不出几年,他们就会是我大宋最优秀的将领。崔卿拭目以待吧。”

还是那句话。历史上证明过自己的名将,不需要他操心。

崔与之本来还要再劝,看赵竑坚持,遂不再坚持。

西北边军里良将不少,而且都是身居要职,似乎不用太过担心。皇帝大胆启用曹友闻余玠等人,这些人应该有过人之处。

“陛下,若要整饬武备,必先推行新政、澄清吏治。成都府人多地少,土地大都集于豪强官宦之手。四川官员历来排外,要推行新政,恐怕阻挠不少。不过四川官场情形复杂,不比江南东路。陛下三思。”

崔与之的话,和汪纲如出一辙。赵竑冷哼一声。

“崔老相公,你过虑了。只管上任就是,有些事情不用担心,朕自不会让你孤军奋战。而新政推行,谁也阻挡不了!”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在四川路推行新政,那他就会扫清一切障碍,让崔与之轻装上阵。

四川,必须是大宋的四川,而不是四川士大夫的四川。要不然,蜀口防御无从谈起,练兵也是一句废话。

崔与之赶紧领旨,暗暗心惊。

看皇帝镇定自若的样子,心里应该已经有了规划。希望四川不会像江南东路一样,士大夫胥吏人头滚滚,地方不安。???.biQuPai.coM

“陛下,时辰不早,该回讲武堂了。”

董宋臣在一旁,轻声提醒了起来。

“崔卿,不妨和朕一起,去参加学员们的毕业典礼吧!”

赵竑说完,若有所思,忽然回头一句。

“崔相公,朕欲在四川建一所讲武堂分校,你觉得如何?”

未来十年的战事大都在西北。四川和金国交界,距离金陵和东南都太远,另建一所军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军官,以备未来战事的需要,似乎很有必要。

崖山之后……

想起凌晨的噩梦,赵竑心里又是一紧。

梦都是反的,希望噩梦变成美梦,永远不再有什么“崖山之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