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1 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2 / 2)

加入书签

楚棠并不知晓一首《好汉歌》跨越时空,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老祖宗强势洗脑,歌曲播放完毕,许多人还沉浸在快意恩仇的江湖气里,她清清嗓子道:

【歌听完了,大家的DNA应该动了吧!刚刚这首《好汉歌》正是央版水浒的主题曲,刘欢老师粗犷豪壮的嗓音和这首歌简直无比契合!记得有外国友人说听了这首歌他都想上梁山了,侧面证明这首歌相当有感染力。】

“词质朴,曲名倒也相当质朴,大俗即大雅啊哈哈!”水镜下的白居易不吝欣赏。

明朝。

李贽拊掌叫绝:“《好汉歌》,这个名字倒是十分相配。”

那画面里的人也选得好,形神各异,气宇轩昂,当得一声好汉!

文人各自赞叹,而太极宫里的李世民却是神情微顿,沉吟道:“上梁山?”

不怪他敏感,前隋大业年间,豪杰并起,瓦岗寨便有一之反隋之军,自古匪盗又有啸聚山林之说,刚刚那曲词里“路见不平一声吼”之句,江湖游侠之气极重,难道这歌里唱的好汉,都是一群匪徒?

北宋。

赵匡胤同样心神一紧,他对“教头”这两个字自是熟悉,但上梁山......

“莫非这歌里唱的好汉,实际是一群匪徒?”

【不过比起歌里的快意恩仇,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林冲,却不是个典型的快意恩仇的人物。】

楚棠切换PPT。

【林冲的故事大家很熟悉,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而今天要讲的这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推荐大家有条件的翻一下课本哦!没条件也没关系,一起听就可以了。】

【水浒传》初名《忠义水浒传》,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些争议,有施作罗编、罗作、施作罗续等各种说法,也有干脆认为施、罗都是托名的,我们还是按照熟悉的说法,将之认定为是施耐庵所作。】

一连串施啊罗绕口令似的险些把众人绕晕了,白驹场里的施耐庵更是懵了一瞬:怎么差点就痛失著作权了呢?!

苏州。

金圣叹

() 激动不已:“什么施作罗续,罗贯中分明是狗尾续貂!水浒一书只有前七十回才是精华!”

他一边敲桌子一边为心爱的小说正名,又想起坊间流传的百二十回本、百回本,心里愈发觉得不满:“不行,我要为水浒评注,好教天下人知晓,前七十回才是真正的《水浒传》!”

【顺便说一下,四大名著的作者除了《红楼梦》基本可以确定之外(当然也有人有异议),另外三本其实都有些说道,这一方面是因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历代累积而成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料不全,罗贯中的生平就已经不甚清楚了,施耐庵资料貌似更少一些。

这背后一个是时代原因,另外就是文化环境使然了,在传统观念里戏曲小说都不够正统,虽然颇受民众青睐,但在正统文人眼里则难登大雅之堂。】

这话说得,元明清三代致力于戏曲小说的文人俱是心有戚戚,楚棠说的是实情,话本戏曲,本便不如诗文,常常被目为不务正业之举。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忍不住露出微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是上了后世的教材,水浒等书更是被后世称作四大名著,名著诶!四舍五入不就是列入经典了吗?!

一时间,许多小说家的头都昂得高高的。

白驹场里。

施耐庵暗暗下定决心,完书后一定要将自己的名姓标得清清楚楚,不给后世学人增加无谓的困扰。

另一边的罗贯中、吴承恩以及清朝的曹雪芹心里也忍不住激动,知道自己的作品在首后世被称作名著是一回事,正正经经被介绍又是一回事。

当然,激动之余他们也有一点小小的酸涩。

“先前楚姑娘提了那么多次《三国演义》,同样是四大名著,怎的我的书就不曾被选入教材呢?”

罗贯中颇有些幽怨,他曾与施耐庵有师徒之谊,自是十分佩服老师才学,但是他觉得...自己写得也不差啊!他一点也不怕被正主看到了公开处刑,真的!

清朝。

曹雪芹不无艳羡道:“我书中的一众灵秀女儿若是也能见于后人耳目该多好。”

【但无所谓,时间会证明一切,如今小说可是最流行的文体,而且我们的课本里都有《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这些情节,主打一个从娃娃抓起。】

罗贯中:!

吴承恩:!

曹雪芹:!

“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啊!”吴承恩哈哈大笑,“猴王出世是我最满意的一回,后世选得好!”

苏州。

金圣叹大为赞赏:“《水浒》自是第五才子书,佳作佳篇名垂史传,林冲又是写得极好的人物,后人果是眼光卓绝!”

清朝。

曹雪芹满脸喜色:“好好,香菱黛玉,都是我极中意的人物!”

另一边,蒲松龄认真思考:后人是否爱读志怪传奇呢?

三国。

曹操啧了一声没好气道:“《三国演义》原也上了教材,怪不得那周瑜在后世眼中落了个气量狭小的名声。”

曹植在心里颇觉一言难尽,父亲您...在后世眼中名声也不见得好吧?

腹诽一阵,他转而道:“小说者,稗官野史之言,班固作《汉书》,《诸子略》中录十家,将小说家记于最末第十,又言可观者九,小说自是末流。然后世竟将小说之作列为名著,还选入教材与诗文经典同列,供天下学子研读,其思其虑,当真是不同寻常。”

曹丕对这一现象接受良好:“雅俗交替本为自然之责,诗亦起于民间,孔子删定,遂成典籍。小说虽为小道,必有可观之处。”

上首的曹操听着儿子讨论也不觉点头,接着道:“先前楚棠不是说子桓作过志怪么,子建啊,我听说你也曾诵俳优小说千言。这罗贯中编造的《三国演义》既是名著,又选为教本,你二人应是不会比他差的吧?”

曹丕曹植:......

父亲怎么还没有放弃让他们作《三国演义》的想法?

难道诗文被传诵还不够吗!

唐朝。

早知后世有四大名著之说,不妨还统统入了教材!一众文人惊讶不已。

“小说本是街谈巷语之说,然起自民间,其间或有庶人君子怨谤讽喻之声,后世推崇小说,是否也是看中了这一点?”白居易猜测道。

“先前楚姑娘曾提及,后来的有识之士尝试用小说启发民智,那小说岂非亦有教化之用?”元稹接过话头。

“若是这么说,倒也直承圣人风教。”白居易笑着看向一旁的弟弟白行简,“如此,知退可是选了条明哲之路。”

白行简闻言也有些激动:“西游、红楼不详,那三国敷衍魏、蜀、吴之事,水浒似传录英豪,后者倒是有几l分传奇的色彩。”

他说的传奇,乃是指唐传奇传录奇异。唐人传奇,多以“传”为名,如前时的《补江总白猿传》、《任氏传》等,《水浒传》也得了个传名,倒让他品出几l分传奇渊源。

白居易也道:“《诗经》有言,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此名亦取得颇为雅驯,不知是否另有深意。”

一时间,他们对这部扬名后世的名著产生了许多猜测。

明朝。

嘉靖皇帝可谓是满脸不高兴:“《西游记》这等大逆不道之术也能称作名著以教学子,简直是世风日下不知所谓!”

底下的侍臣各自低头讳莫如深,天下谁人不晓,嘉靖帝醉心道家玄说,而《西游记》宣扬佛说,那孙悟空等人甚至在三清观中对三清不敬,可不是触了皇帝的逆鳞?是以西游已被列入禁书之列,此时听到水镜对这本书如此推崇,皇帝可不是不乐意么?

不过百姓们对此倒是乐见其成:“后世人也学水浒,那我们听了水浒,岂不也算半个读书人?”

“水浒多有意思啊!我们与后人的喜好是一致的!”

另有一个读书人道:“后人专看些历史、豪侠故事么?我近来偶读到一本《金瓶梅》,描摹世情极为逼肖,可称得上一部奇书,不知后世是否能流传啊!”

“传别人的做什么,自己写啊!这可是名留青史的机会!”

小说杂言,也是能被奉为经典、登上教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