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1 / 2)
乎数十万民生、在可能动摇社稷根基的天灾面前,一切都不得不强行压下。为君者,此刻需的是绝对的冷静与决断。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殿下垂首肃立的臣工,声音沉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压:
“蜀地蝗灾,乃眼下第一要务,刻不容缓!命户部即刻核算各地仓廪存粮,统筹调拨,火速运往灾区;工部派出得力干员,携带典籍所载及民间土法,组织当地军民全力扑杀蝗蝻,尽可能保全残余庄稼;
蜀地及周边州县,即刻开仓平抑粮价,若有奸商胆敢趁此国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一经查实,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太子身上:
“太子,此事关乎数十万黎民生死,朕命你亲自督办,一应所需,协调各部,务必以最快速度,将灾情影响降至最低!”
“儿臣领旨!定不负父皇所托!”
太子赵庚明上前一步,肃然应道,清俊的脸上写满了凝重。
天幕预言如同悬顶之剑,但眼前的百姓疾苦更是刻不容缓,他必须扛起这份重担。
议完蝗灾之急,殿内气氛并未轻松多少。
文宗揉了揉突突直跳的太阳穴,挥退了大部分臣子,只留下几位心腹重臣和太子。天幕所示,如同在他心中投下了一颗炽热的火种,不断灼烧着他的思绪。
他看向太子,语气缓了些许,带着探讨的意味:
“庚明,天幕所言科举之事,深入朕心。其法若能推行,广开天下才路,无论寒畯勋贵,唯才是举,确是打破世家藩篱、为国遴选栋梁的百年良策。你对此,有何见解?”
太子沉吟片刻,组织语言,谨慎回道:
“父皇圣明。科举取士,立意高远,若能成行,自是我朝福音,天下寒门学子之幸。然其具体章程,儿臣以为,千头万绪,极需斟酌。
如何设科取题,方能考校真才实学而非死记硬背之庸才?如何严防考官与世家串联舞弊,确保至公至正?如何设置门槛,既不让寒门望而却步,又能防止世家凭借深厚家学底蕴和资源优势,依旧垄断高名次?
若仓促推行,制度漏洞百出,恐最终仍选出一批批穿着寒门衣裳的世家子弟,不过换汤不换药,徒耗国力,徒劳无功。”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些,补充道:“更何况,云州乃天下粮仓,赋税重地,其地世家势力盘根错节,尤甚江州,与国本息息相关。
如今蜀地逢灾,正需稳定各方,此时若因天幕预言而贸然对天下世家显露出过于急切的态度,恐生变乱,得不偿失。”
文宗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与欣慰。太子能看到这一步,思虑周全,沉得住气,这让他心中稍安。
“朕亦作此想。云州之地,确需慎重。此事急不得,却也不能再拖。便让礼部先牵头,召集翰林院、国子监博学之士,细细研讨,拟个详尽的章程上来。
务必要思虑周全,既要能选出经世致用之才,又要尽可能堵住一切钻营请托之门。你可从旁协助,多听多看多思。”
“是,儿臣遵旨。会后便去知会礼部尚书。”
太子应下。父子二人都明白,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同一盘关乎国运的大棋,落子需极谨慎。
宫城西侧的校场之上,却是另一番光景。夏季的阳光猛烈,晒得地面发烫,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汗水的气息,弓弦嗡鸣之声、马蹄嘚嘚之声、人群的呼喝声交织在一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