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3(1 / 2)
碟腊肉。年幼的宗文悄悄扯了扯母亲的衣角:“阿娘,能先尝一片么?就一片...”宗武也凑过来,小鼻子不住地抽动:“闻着真香啊,比昨日邻家送的炊饼还要香呢。”
杨氏笑着摇头,手中锅铲轻翻:“等你们爹爹回来一同用饭。”她见孩子们馋得可怜,终是心软,拈起两片腊肉递过去:“小心烫着。”
恰此时,柴门吱呀作响,杜甫的身影出现在暮色中。宗武立刻举着那片舍不得吃完的腊肉奔过去:“爹爹快看!今日有肉!”
杨氏闻声从里屋走出,裙裾窸窣,眼里带着温柔的光。孩子们像雀儿般扑过来,围着他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杜甫小心地卸下包袱,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解开系扣。先是几包用油纸裹得严实的种子,他特意挑了耐寒的菜种,适合在蜀地种植。接着是两封雪白的精盐和糖霜,杨氏轻轻“呀”了一声,这样的精细物件在市面上可不常见。
最让孩子们雀跃的是那包饴糖,晶莹的糖块在纸包裡哗啦啦响。杜甫给每人分了一小块,看他们小心翼翼地含在嘴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他又取出个小小的铁匣,示范着按下机关,“咔嗒”一声窜出蓝莹莹的火苗,惊得杨氏向后微倾,又忍不住凑近细看。还有包胡椒,他特意碾碎了些许,撒在妻子掌心,熟悉的辛香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杨氏细细问着每样物事的名称,指尖轻抚过种子饱满的外壳。杜甫耐心解释着,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那片新绿的土豆地——也许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尝到自己种出的新作物了。
暮色渐浓,草堂内灯火温馨。一家人围坐在榆木桌旁,当中摆着满满一陶盆米饭——那是用现代稻种产出的白米蒸成,粒粒饱满晶莹,散着诱人的香气,远比唐代常吃的粟饭更加洁白软糯。
杨氏为每人盛了满满一碗。宗文迫不及待地扒了一大口,米粒松软弹牙,不由睁大了眼睛:“这饭好香!比往日吃的更甜更糯!”宗武忙着夹起一片腊肉盖在饭上,油脂瞬间渗入雪白的米粒中。
杜甫望着眼前这番景象,眼中泛起温柔。他细细咀嚼着这异常软糯的米饭,不禁感叹:“这般好米,若是天下百姓皆能享用,该有多好。”说着又给两个孩子各添了一勺饭。
杨氏含笑看着爷仨,轻声道:“灶上还蒸着呢,管够。”烛光跃动在她眼底,将这一桌简单的饭菜照得格外温暖。
这时,门外。
叩门声突兀地响起,像是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杜甫神色一凛,迅速将散落在地的物件拢进包袱,动作又快又轻。在这不太平的年月,傍晚的敲门声总叫人心生警惕。
他朝杨氏使了个眼色,妻子立即会意,将孩子们揽到身后,悄无声息地退到屋角阴影处。杜甫则从灶台边摸出那把在商城买的的菜刀——刀身泛着冷光,是他前些时日特意买的,既利切菜,也能防身。此刻握在手中,沉甸甸的称手。
“何人?”
他压低声音问道,将门拉开一道细缝。
暮色流淌进来,映出来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四目相对的刹那,杜甫几乎以为自己在梦中。那声带着笑意的呼唤清晰传来:
“子美!”
门外站着的,竟是李白。他的青衫沾着旅途的尘土,发髻有些散乱,眼底带着倦色,却依然不减那份谪仙般的风姿。这一路山高水长,他餐风饮露,踏过无数险阻,只为来到老友的门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