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4(1 / 2)

加入书签

下的碎煤末,价格低廉,正合大量试制之用。他一口气买了几大袋,又雇人运回县衙后院一角——那里已被他划作了“试验场”。

首要难题便是模具。

姜戈只提其名,未见其形。

赵匡胤沉吟片刻,找来县衙工房的老匠人,凭着自己对“蜂巢”和“孔眼”的理解,以树枝在地上画图解说:“需一铁筒,内设铁柱数根,压入煤末后,能退出成型之煤,中空而有孔。”

老匠人听得云里雾里,但见这位爷态度恳切,便试着依其描述去打制。

第一次做出的模具粗糙不堪,铁柱粗细不一,压出的“蜂窝煤”歪歪扭扭,孔眼堵塞,一碰即碎。

赵匡胤也不气馁。

他本就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深知万事开头难。他耐着性子,与老匠人反复商讨改进,调整铁筒厚度、铁柱间距与长度。

一连三日,后院裏叮叮当当,碎煤渣堆了一地,终于做出了一个勉强可用的模具。

模具初成,下一步便是调和煤粉。干煤末松散,无法成型。

赵匡胤记起似乎要加水调和。他取来清水,倒入煤粉中,徒手搅拌。

黑水溅了他一身一脸,他也浑不在意。水和少了,煤粉依然松散;水和多了,又成了稀泥,无法塑形。

“需一样东西,能增加黏合之力。”赵匡胤思索。他想起建筑工匠和泥制砖时,似乎会加入黄土以增加黏性。

他立刻差人取来黄土,按不同比例与煤末混合试制。

比例不佳,要么仍易散裂,要么燃烧不畅,烟大呛人。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赵匡胤挽起袖子,亲力亲为,脸上、手上、官袍上皆沾满黑灰,他却乐在其中。这种专注于具体事务的劳作,竟让他体验到一种不同于处理朝政钩心斗角的纯粹乐趣。

诸葛亮偶尔路过,见昔日帝王这般模样,羽扇轻摇,笑而不语,眼中却有赞许之色。霍去病、尉迟敬德等武将好奇来看,却被赵匡胤抓了壮丁,帮忙搬煤和泥,叫苦不迭。

经过无数次试验,赵匡胤终于摸清了煤末、黄土、水的黄金比例。

和好的煤泥黑亮湿润,握之成团,触之即松,恰到好处。

将这煤泥填

入改良后的模具,以木槌夯实,再小心翼翼推出——一块形制规整、孔眼分明、结结实实的蜂窝煤终于诞生了!

赵匡胤捧着这第一块成功的“作品”,如同得了什么宝贝,脸上露出难得的、真切的笑容。

成型只是第一步,能否燃烧、是否好烧才是关键。

赵匡胤在院中砌了个简易灶台,将晾晒了一日的蜂窝煤放入,点燃柴火引燃。

初始,黑烟滚滚,气味刺鼻,显然是因为黄土比例或晾晒时间仍不足。

赵匡胤被呛得连连咳嗽,却仍坚持守在灶旁观察,记录着火势、烟色、燃烧时间。

一次,两次,三次……燃烧效果总不尽如人意。不是燃不久,就是火不旺,或是极易碎塌。

赵匡胤不肯放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