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3(1 / 2)

加入书签

鉴于后周世宗驾崩后幼主失国的教训,命官家百年之后传位于王爷,以免主少国疑,重蹈覆辙。”

“不错。”赵光义的眼神变得复杂,“太后确实有此担忧。五代以来,幼主登基而致国家动荡的例子太多了。太后曾言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贾琰沉吟道:“若真有此盟,当有文书为证才是。”

“据说确有一纸盟书,藏于金匮之中,由赵普保管。”赵光义的声音带着几分苦涩,“但这么多年来,皇兄从未公开提及,赵普也守口如瓶。如今皇兄突然立德昭为太子,调我出京,这...”

程德玄激动地说:“若金匮之盟属实,官家此举岂不是违背太后遗命?王爷,这可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啊!”

“慎言!”赵光义厉声制止,但眼中闪烁的光芒暴露了他内心的波动,“皇兄是一国之君,无论有无金匮之盟,他的决定就是圣旨!”

贾琰较为冷静,捋须分析道:“王爷,此事蹊跷。若真有金匮之盟,官家为何迟迟不公开?若无此盟,这传言又从何而来,为何能流传朝野?”

他顿了顿,继续道:“依臣之见,无非三种可能:一是确有金匮之盟,但官家如今有意违背;二是根本无此盟约,全是好事者编造;三是或许太后确有此意,但未正式立约。”

赵光义长叹一声:“本王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因此事与皇兄产生隔阂。太后若在天有灵,见我们兄弟因皇位而生疑隙,该何等心痛。”

程德玄急切道:“但王爷,这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若金匮之盟确为太后遗命,官家却要传子不传弟,岂不是置江山社稷于险境?德昭年幼,若登基为帝,难保不成为第二个周恭帝!”

“德玄!”赵光义猛地拍案,“休得妄议皇子!”

室内顿时寂静,只闻烛火噼啪作响。

良久,赵光义才缓缓道:“太后临终前的确说过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但她也说,最终决策当由皇兄根据时势定夺。皇兄如今春秋鼎盛,德昭也日渐成长,或许在他看来,已经不需要这个约定了。”

贾琰点头:“王爷明智。其实无论有无金匮之盟,王爷如今最好的选择就是谨守臣节,静观其变。若官家有意履行盟约,自会有所安排,若无此意,强行争取反落人口实。“

赵光义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喃喃自语:“太后啊太后,您若在天有灵,请指引孩儿该何去何从...“

他转过身来,面对幕僚,神色已恢复平静:“今日之议,止于此室。金匮之盟之事,在外不可再提。本王即日赴西京上任,恪尽职守,以报皇恩。至于将来...就看天意如何了。”

幕僚们面面相觑,最终齐声应道:“遵命。”

赵光义离京那日,赵匡胤亲自到城门相送。兄弟二人并骑而行,侍卫远远跟随。朝阳初升,为汴京城墙镀上一层金边,却照不亮兄弟二人心中的阴影。

“光义,还记得当年我们随周世宗征伐淮南之事吗?”赵匡胤忽然问道,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

赵光义颔首:“臣弟记得。那时皇兄率军破敌,勇冠三军,臣弟只能追随左右。每每想起,仍觉热血沸腾。”

赵匡胤笑了笑:“那时你虽年少,却已显露出过人才智。朕记得有一次,你献计夜袭敌营,大获全胜。世宗皇帝当场称赞你赵家有二龙。”

他停顿片刻,语气转为深沉:“光义啊,你我兄弟皆是人间龙凤,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

赵光义心中一颤,连忙下马跪地:“臣弟从未敢有非分之想!皇兄明鉴!臣弟之心,天地可鉴!”

赵匡胤也下马扶起弟弟,握着他的手说:“去洛阳好生为政,展现你的治国之才。将来太子即位,还需你这皇叔辅佐。”

朝阳完全升起,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赵匡胤拍拍弟弟的肩膀,最后说道:“每月初一、十五,记得上奏西京政务。若有要事,可随时上奏。朕会...一直关注着西京的动静。”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