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2(1 / 2)
了,已经负责了太多事务。“丞相放心,赵大哥是一时心神不宁,但他毕竟是开创盛世的人物,相信他能调整好自己。况且这事也不急在一时,让他有些实务分分心,或许反而是好事。”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中透着深思:“如此也好。不过还需暗中留意,若有需要,亮自当相助。”
—大宋
大殿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在赵匡胤刚毅的面庞上。此刻,他独坐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脑海中不断翻腾着魏忠贤说过的那些话。
“金兵南下…靖康之耻…汴京沦陷…”赵匡胤喃喃自语,每个词都像一把利刃刺入心中。他听见自己的子孙被掳北上,听见半壁江山沦入异族之手,听见大宋三百年积弱不振的命运。
最令他痛心的,是那个始终绕不开的名字——赵光义。
“晋王啊晋王…”赵匡胤长叹一声,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他听见了烛影斧声的疑云,也知道了兄终弟继的真相,更听到了晋王即位后那些不寻常的变故:廷美之死、德昭自刎…
殿外传来脚步声,内侍轻声禀报:“陛下,晋王求见。”
赵匡胤眼神一凛,随即恢复平静:“宣。”
赵光义步入殿中,一如既往地恭敬行礼。作为开封尹、晋王,他是当今圣上最信任的弟弟,权倾朝野,地位显赫。
“皇兄深夜召见,不知有何要事?”赵光义抬头,却惊讶地发现皇帝哥哥的眼神与往日不同——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他的内心。
赵匡胤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缓缓起身,走下玉阶,在赵光义身边踱步。
地上倒映着兄弟二人的身影,一如他们复杂难言的关系。
兄与弟,君与臣。
赵匡胤的手在袖中微微颤抖。他凝视着眼前这个最亲密的弟弟,脑海中却浮现出德昭自刎、廷美暴卒的景象。
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他几乎要拔出佩剑,为子孙除去这个祸患。
但就在这一刻,那些关于大宋未来的更多景象涌上心头,他听到的不只是兄弟阋墙的悲剧,更是整个王朝积弱不振的根源。他听到强干弱枝政策导致边防虚弱,听到重文轻武带来的军事衰败,听到三冗问题拖垮国家财政。他知道即便没有赵光义,这些问题依然会如毒瘤般侵蚀大宋的根基。
“若杀了光义,这些问题就能解决吗?”赵匡胤在心中自问。答案是否定的。王朝的衰败非一人之过,而是制度与战略的缺陷。即便换一个皇帝,若根本问题不解决,结局恐怕也一样。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弟弟虽然野心勃勃,但确实才华出众,能力超群。
在“如何避免未来厄运”这个宏大命题面前,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弟弟,如果用对了地方,将是改革的巨大助力,而非必须清除的敌人。
直接消灭他,是浪费资源,也是制造新的不稳定。
“光义,你我兄弟二人,自陈桥兵变以来,共创大宋基业。这些年来,朕可曾亏待过你?”赵匡胤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深意。
赵光义心中一凛,忙道:“皇兄待臣弟恩重如山,臣弟时刻铭记于心。若非皇兄提携,臣弟何来今日之位?”
“那朕问你,”赵匡胤突然转身,目光如炬,“若有一日朕不在了,你当如何对待朕的子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