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5(1 / 2)

加入书签

他讪讪地放下文稿,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窘迫和一丝被戳破的慌乱,搓着手笑道:“哎呦喂,让杜先生见笑了!咱家……咱家这不是看大家伙都为了《民启录》尽

心尽力,心里着急嘛!是不认识字,但看个热闹,摸摸这纸……嗯,这纸可真不错,厚实!”他生硬地转移着话题,还用力摸了摸纸张,仿佛真在品鉴纸质。

杜甫看到了魏忠贤那一瞬间的慌乱,但是也没有戳穿,只是温和一笑:“原来如此。魏大人有心了。若真想知晓内容,可随时来找我,我读与您听。”

“那敢情好,那敢情好!杜先生您先忙。”魏忠贤干笑着,几乎是落荒而逃般快步走了出去。

魏忠贤的背影越走越远。

周瑜刚巧进来,看到这一幕问到:“魏忠贤怎么来了?”这可是一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主。

“他来翻了翻报纸就走了。”杜甫也不知道魏忠贤来干嘛,不过心中隐约有几分猜测,但也不会说。

他只是微微叹了口气,语气恢复了一贯的温和与平静:“或许,也只是好奇吧。”

周瑜闻言,不再多问。他走到案边,随手拿起一份校样扫了一眼,这报纸之力可当千军万马。

“若当年我东吴能有此物,何须仅凭舟师之利与曹刘周旋?”他想象着,若在那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建业城中也能有这般轰鸣的印刷工坊,将江东的富庶、孙氏的仁德、周郎的赤壁之功,乃至寻常士卒的忠勇,皆化为日日传扬的文字,“不必虚言矫饰,只消将秣陵市井繁荣、百姓安居之景象,将我主犒赏军士、抚恤孤老的政令,如实刊印传播……便可如涓流渗入四方。”

他仿佛看见刘备该如何焦头烂额地应对荆州士民对江东的向往,看见曹操许都朝廷的文书如何在漫天飞舞的江东“实事录”对比下显得苍白无力。

“那刘玄德纵有仁德之名,又能禁得住几份报纸日日解析其借荆州不还的窘迫?曹孟德纵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岂能封锁这如海水泻地般的纸页?怕是真的要让他们在帐中抓破脑袋,徒呼奈何了。”

周瑜的目光从虚幻的遐想中收回,重新聚焦于手中实实在在的《民启录》校样上,眼神变得愈发灼热而坚定。

这是利器啊。

幸好造纸工坊的事务都是由他负责的,这可是一个好活。

偷师….啊…不对,是学习一下。

——

这些人日子松阳县有条不紊的运行着,每个历史名人都在发挥着每个人的作用。

即便是那总是笑容满面、穿梭于各处的魏忠贤,也无人能否认他发挥的作用。县衙内部繁杂琐碎的事务、各类物资的调配收纳、乃至与外界那些不便明言的暗中联络,都被他打理得妥帖周全,滴水不漏。

他仿佛有一种天生的本领,总能将最混乱的线头理顺,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那些看似棘手的难题。

也是。

姜戈偶尔想起这一点,也会失笑。

青史留名的人物,哪有一个是简单的?无论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能在那浩瀚史册中刻下自己名字的,无一不是人中之杰,各有其惊世的才具与魄力。

午后的阳光暖得恰到好处,透过院中海棠树的枝叶缝隙,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姜戈终于得闲,抛开了手头所有的文书和军报,独自一人坐在小院里,捧着一杯清茶。

她微微后仰,靠在竹椅背上,闭上眼睛,感受着难得的宁静。微风拂过,带来远处工坊隐约的水碓声和更远处校场上士卒操练的呼喝,但这些声响非但不吵,反而更衬得这小院的静谧可贵。

她什么也不愿去想,什么军政大事,什么朝堂反应,此刻都被隔在了院墙之外。

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片刻的松弛,对她而言,十分珍贵。

她只想让时间就在此刻停驻,让阳光就这样懒洋洋地洒满全身,让茶香慢慢氤氲,让她只是她自己。

她可不想被任何人、任何事打扰。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叮,检测到松阳县城衙役职位空缺,现整理一份招聘名单,可招聘一名衙役,招聘完成后奖励500元。”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刚偷得半刻清闲,系统就来派活儿了。

姜戈心情复杂地浏览着光屏上弹出的人物简历,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来俊臣

朝代: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