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4(1 / 2)
你之见,该当如何?”丞相秦正明冷冷问道,他对这个幸进之徒素无好感。
侍郎微微一笑,成竹在胸:“陛下,臣听闻,那松阳贼首之中,亦有如杜甫这般,曾是读书人。那个诸葛亮,想必也读过几句圣贤书。他们作乱,或因一时困顿,或因仕途不顺,铤而走险。如今他们虽侥幸胜了一场,但心中必然惶恐!毕竟,与整个天下为敌,岂是易事?陛下乃真命天子,天下共主,若此时能施以天恩,予以招安,许以高官厚禄……”
“招安?”
皇帝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愤怒,“你让朕去招安一群反贼?一群让朕损兵折将、颜面扫地的逆匪?还要许以高官厚禄?你这简直是……荒唐透顶!”
“陛下息怒!”侍郎似乎早料到皇帝的反应,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此招安,非真招安,乃缓兵之计也,亦可称为离间惑敌之策。”
他上前一步,侃侃而谈:“陛下可派一能言善辩之士,持圣旨前往松阳。明面上,许那姜戈一个节度使,许那诸葛亮一个太守,甚至许那杜甫一个翰林待诏!陛下试想,这群贼寇骤然得势,内部岂是铁板一块?骤然见到朝廷许以如此厚禄,几人能不心动?几人能不起疑?那姜戈或许还想顽抗,那诸葛亮难道就不想光宗耀祖?那杜甫难道就真甘心一辈子背负反贼之名?”
“封官许愿,必能使贼寇内部互相猜忌,心生间隙。此其一。”
侍郎越说越自信,“其二,使者前往,亦可窥探贼巢虚实,摸清其布防、粮草、人心向背,为我大军日后进剿提供情报。其三,此举可彰显陛下宽仁圣德,怀柔远人,不仅能暂时稳住贼寇,更能迷惑天下人,堵住那些说朝廷逼反良民的悠悠众口。待其放松警惕,内部生乱,我大军突然压境,岂非事半功倍?届时,是剿是抚,还不是陛下您一句话的事?”
侍郎的话,带着强烈的诱惑力。尤其是“缓兵之计”“离间惑敌”“窥探虚实”这几个词,让刚刚经历惨败、内心既愤怒又有些忐忑的皇帝,不由得心动起来。是啊,如果能用一纸空文就换来敌人内乱和喘息之机,何乐而不为?
这似乎比丞相那稳妥却耗资巨大的方案,更显得高明巧妙。
“荒谬!荒唐!”
白达海却气得浑身发抖,指着侍郎骂道,“此乃误国之论!高侍郎!你对那群贼寇一无所知!他们绝非贪图富贵之辈!那姜戈提出均田免赋,那诸葛亮自比管乐,其志岂在一官半职?你此举,非但不能离间他们,反而会让他们看清朝廷的虚弱和无可奈何!只会助长其气焰,让天下人耻笑朝廷无能!这是养虎为患!陛下,万万不可啊!”
“太尉此言差矣。”侍郎反唇相讥,“下官并非不知贼寇野心。然,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若能以最小代价平定祸乱,些许虚名,暂时忍辱,又有何妨?总好过劳师动众,耗尽国库,甚至可能……再度损兵折将吧?”
“你!”太尉气得险些晕厥过去。
朝堂之上,再度陷入激烈的争吵。主剿派与主抚派争论不休,互相攻讦。
“够了!”皇帝被吵得心烦意乱,他猛地站起身,目光扫过争执不休的群臣,脸上充满了疲惫与挣扎,最终化为一丝冰冷的决断。
“丞相。”
“老臣在。”
“就依你之言,即刻下旨,锁拿卢志云宗族,严查问罪!昭告天下,斥其逆罪!另,着兵部、户部,尽快议定剿贼方略,筹措兵饷!周边州县封锁之事,由你统筹。”
“老臣遵旨!”丞相躬身领命。
皇帝又看向侍郎,眼神复杂:“高爱卿。”
“臣在。”
“你的法子……不妨一试。朕就予你一道空白诏书,着你全权负责此事,遴选干练之人前往松阳招安。记住,朕要的是离间,是虚实,是缓兵之机!若真能不成而屈人之兵,朕记你首功!若是办砸了……”皇帝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寒光让人心里一凛。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侍郎强压住内心的喜悦,躬身退下。
“退朝!”皇帝拂袖而去,留下身后一群心思各异的臣子。
白大海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又看看面露得色的侍郎和沉默不语的丞相,长长地叹息一声,佝偻着背,缓缓向殿外走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