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2(1 / 2)

加入书签

子?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周世安指着报纸上的条文,“你看这里:凡耕种者皆应有其田,不耕者不得占田牟利。”还有这里:“废除一切苛捐杂税,田赋十取一,再无他税。”

王大柱愣在原地,粗糙的手掌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他家世代为佃农,租种地主李老爷家的田地,每年收获的粮食六成要交租,剩下的还要缴纳各种赋税,到头来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去年冬天,他最小的女儿就是因为缺粮体弱,一场风寒便夭折了。

“若是真的…若是真的……..”他喃喃自语,眼中泛起泪光。

周世安继续往下读。报纸上不仅有大政方针,还有具体案例:松阳县会如何改善百姓的生活。

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当读到号召天下百姓响应起义的部分时,周世安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他年近花甲,胸中早已冷却的热血似乎重新沸腾起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民不堪命,则天命改易!”他朗读着文中的句子,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越来越快。

那一夜,周世安的小屋内灯火通明。他不仅为王大柱读完了整份报纸,还应王大柱的请求,将其中关键内容抄录下来。

王大柱说,他要让更多乡亲知道这些消息。

临别时,王大柱紧紧握住周世安的手:“今日之事,万万不可对外人言。”

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周世安点头:“老夫明白。大柱,你也小心。”

然而王大柱离开后,周世安却久久不能入睡。他重新展开那份《民启录》,反复阅读。作为一名读书人,他比王大柱更能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深远意义。

这不仅仅是关于减租减赋,而是关乎整个世道的变革。

第二天起,周世安发现自己的私塾里悄悄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他们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借口送孩子上学,实则想向周先生打听那纸上的事情。

周世安小心谨慎,只在确认对方可信后,才会悄悄拿出抄录的内容。

有一天晚上,七八个村民聚集在周世安家中。油灯如豆,映照着一张张饱经风霜而又充满期盼的脸。周世安为他们朗读《民启录》上的内容,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周先生,这么说松阳县真的会把地分给百姓?”一个中年农民问道,他手上的老茧厚得几乎拿不住周世安递给他的报纸。

“报纸上是这么写的。”周世安指着报纸上的相关报道。

“那我们这里也能这样吗?”另一个年轻人急切地问。

周世安沉默片刻,缓缓道:“报纸上说,要天下响应。若是无人响应,松阳县也难以成事。”

屋内陷入沉默,只听得见油灯燃烧的噼啪声和屋外蟋蟀的鸣叫。

“要是有人带头,我第一个跟着干!”突然,王大柱站了起来,声音虽低却坚定,“我受够了李老爷的盘剥,受够了官府的欺压!就算失败,也不过是个死,反正这么活着跟死了也没什么两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