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1(1 / 2)
滚!”
杜甫跟在姜戈身后,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忧国忧民、吟诗作对的诗人。
他拿着纸笔,详细记录着耧车的效率、筒车的试制进度、代田法麦苗的长势。他将姜戈这些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法子整理成文,语言朴实无华,准备日后编成农事指导小册。他看到姜戈如何在地头果断解决水源纷争,如何巧妙调动民力赶制农具,如何用秋播的实效说服了持疑的百姓。
他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而是“耧车摇金粒,新麦映绿畴”的希冀。
他感到自己的笔,从未如此贴近土地,贴近民生。
姜戈的声望,就在这秋日躬耕的行走、倾听和解决急务中,如同田间的麦苗,悄然生根,越冬蓄势,坚实而稳固。
-----------------------
作者有话说: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种类型,不是同一品种,过渡章过渡一下[让我康康][让我康康][让我康康]以后就恢复九点更新。
第131章 一纸风行
松阳县造纸工坊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有余。水力驱动的大型石臼日夜不息。
新开挖的十数个抄纸池旁,工匠们手持竹帘的动作整齐划一,仿佛在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烘纸的夹墙延伸出数十丈,新出的纸张带着温热的湿气被逐一揭下,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泽。
空气中弥漫的纸浆味道,已经和松阳县密切相连。百姓们已经熟悉了这种味道。
产量的激增首先满足了军政需求。
军令、政令、训练大纲、物资清单、户籍文书….纷纷从笨重的竹简木牍蜕变为轻便的纸张。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处理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诸葛亮案头的文书堆得更高了,但他的朱笔批阅速度也快了许多。
杜甫成为了纸张最热烈的拥趸。他不仅记录农事,更系统地整理县衙档案,编纂本地风土志。
而他最大胆的构想,是创办一份县衙公报。
这个想法得到了诸葛亮的首肯,更获得了姜戈的大力支持。
原本杜甫的构思是在县衙门口的告示栏粘贴,然而姜戈的视野却远远超出了县衙
门口的告示栏。
在杜甫主编的公报于县衙门口张贴、由小吏宣读而渐成风气之时,姜戈悄然行动了起来。她深知纸张与文字的力量,绝不应止于一县之地的政令传达。
报纸有着翻天覆地的力量。
她找到了工坊中最精于刻字的匠人,将活字印刷的技术再次革新。铜活字被批量铸成,字盘排列如军阵般整齐。油墨的配方被调整得更加浓黑易干,一批简易的木质印刷机在姜戈的亲自监督下连夜赶制而出。很快,在造纸工坊旁,一座新的印刷工坊拔地而起。
就在这里,姜戈将杜甫主编的“县衙公报”升级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她将其命名为《民启录》,取“启民智、开太平”之意。
《民启录》不再仅限于手抄数张。
伴随着印刷机杠杆一次又一次的压合,雪白的纸页瞬间被印满整齐的字迹,一天便能产出数千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