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3(2 / 2)
李世民是个毋庸置疑的好皇帝,以民为本,出了很多惠民政策,且克制享乐。这些机子让他依稀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对百姓来说更是颠覆。
他要好好想想。
当夜,巧工院的一间厢房内,烛火摇曳。魏征与几位大臣围坐在一起。
“诸位,”魏征低声道,“陛下近来对这些奇技淫巧太过热衷,恐非社稷之福。”
一位年长的官员点头:“魏大人所言极是。农乃国之本,工乃末业。若人人趋利弃农,争相研制这些机械,田地谁来耕种?”
w?a?n?g?阯?发?b?u?Y?e?????????€?n?②???????⑤????????
另一位官员补充:“更可虑者,这些机械多出于商贾之手。若任其发展,商贾势力必将坐大,动摇我朝根本。”
魏征捋须沉吟:“明日朝会,我等需联名上奏,劝谏陛下勿要过分推崇这些机巧之物...”
士农工商国之根本,轻易变不得。
-----------------------
作者有话说:这几个机子其实都是后面出现,描写的时候有夸张作用,
第98章 杜甫报到
一阵白光,杜甫再次睁开眼,便已经到了松阳县吏房。
他环顾四周,个个生的异相,定然不凡。
忽然,杜甫的目光定住了,仿佛看见了什么渴望已久的东西,因年老而浑浊的眼睛重新焕
发光彩。
是尉迟敬德和秦叔宝。
这二人的像以门神的形象在民间流传,画的又神似很容易就让人认出来。
杜甫浑身一震,枯瘦的手指紧紧攥住衣袍下摆。
他踉跄向前两步,忽又顿住,浑浊的眼底泛起泪光。喉头滚动间,竟发出幼童般呜咽:“竟是...竟是鄂国公与胡国公!”
他花白鬓发散乱,脊背却挺得笔直,像一株终于遇见甘霖的老竹。“杜某飘零半生,今日得见真颜!”面庞上须发皆颤,皱纹里都沁着狂喜,“贞观之风...贞观之风啊!”
杜甫一生经历的两位君主,可这两位君主都辜负了他。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泰山之巅,二十四岁的杜甫迎着猎猎山风展开双臂。齐鲁青未了的山河在他脚下舒展,少年郎的笔墨在云海间挥洒出“会当凌绝顶”的豪言。此刻他腰间佩着吴越游历时购得的错金剑,裘衣下摆还沾着酒渍。
这时他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又正年轻,即使今年的科举不中也没有影响,大不了明年再来,谁怕。
可没想到,这一蹉跎便蹉跎了十年。
杜甫第一次叩响大明宫的宫门时,长安城正飘着细雪。
那是天宝六载,747年,玄宗刚刚改元“天宝”不久,盛世的光晕尚未褪尽。三十五岁的杜甫攥着诗卷,指节冻得发红,眼底却燃着一团火——他相信自己的才学终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