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0(1 / 2)

加入书签

可笑。

不过诸葛亮说的也确实有道理。姜戈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将县衙所有的历史名人都带上。一来人多势众,二来...她暗自瞥了眼站在堂下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这些猛将往那一站,就是最好的威慑。

城门外,巡察使刘勋的仪仗队排场大得惊人。八抬大轿金漆描边,轿帘上绣着繁复的云纹,前后簇拥着数十名差役,鸣锣开道的声响震得人耳膜发疼。最夸张的是那十六名抬轿的壮汉,个个肌肉虬结,将轿子抬得四平八稳,仿佛轿中坐着的是什么超级大胖子。

围观的百姓和流民们挤在道路两侧,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

当轿帘掀开时,刘勋那圆润的身躯费力地挤出轿门,身上的肥肉随着他的动作不住颤动,阳光下泛着油光。他每走一步,地面似乎都要跟着震动三分。

“天爷啊,这得吃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养出这

一身膘...”人群中不知是谁小声嘀咕了一句,立即引来一片压抑的笑声。

刘勋显然听到了,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狠狠瞪了人群一眼,在随从搀扶下艰难地迈过县衙门槛,那架势活像一座移动的肉山正在翻越山岭。

大堂上,刘勋端坐在上首的太师椅上,椅子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他眯着被肥肉挤成两条缝的眼睛,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姜戈:“姜县令,本官听闻松阳县近来收留了不少流民?”

此事姜戈在心中早有了应对之策。

只见姜戈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礼:“回大人,确有此事。洪水当前,下官见灾民流离失所,实在不忍...”

“不忍?”刘勋突然拍案而起,案几上的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你可知道这些流民中混入了多少反贼?收留流民会导致暴民作乱!姜县令,你这是养虎为患!”

堂下尉迟敬德当即握紧了腰间佩刀,眼中凶光毕露。站在他身侧的秦叔宝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他的手腕,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还不到时候。

姜戈从容不迫地从袖中取出一本装订整齐的册子,双手呈上:“大人明鉴,下官对流民实行十户联保之制,每人都需有同乡作保,并登记原籍、特长等信息。”她顿了顿,指向册子末页,“这是近来流民们参与修筑县城水渠的记录,他们不仅没有滋事,反而为松阳县做出了贡献。”

刘勋冷笑一声,粗短的手指随意翻动着册页,突然在某处停住:“这个叫王五的,籍贯写的是待查,为何没有保人?”

听到此人。

姜戈心头一紧——此人确实是一日前才收留的重伤流民,当时昏迷不醒,根本无法询问来历。

就在她斟酌措辞时,诸葛亮轻摇羽扇上前一步:“回大人,此人乃下官在城西乱葬岗所救。当时他身中数刀,奄奄一息。下官见他衣着像是行商,许是遭了山匪。”

说着,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叠文书:“这是他的伤情记录和治疗用药,请大人过目。另外...”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刘勋,“这山匪实在是太过狠毒。”

刘勋的脸色顿时变得精彩纷呈,他肥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本就和附近山匪勾结,黑风寨一灭,其他附近的山匪又出来作乱,搞的行商的商贩苦不堪言,又无处告状。

片刻沉默后,他突然转移话题,声音拔高了几分:“好,就算流民之事暂且不论。本官查阅卷宗,发现松阳县去岁赋税没有及时缴纳,姜县令,你作何解释?”

姜戈早有准备,向身后的周瑜使了个眼色。周瑜立即捧着一摞账册上前,声音洪亮:“启禀大人,去岁松阳县遭遇蝗灾,时任县令已按律法申报灾情,并获得州府减免赋税的批文。”他翻开账册某页,“这是知州大人的亲笔批复,请大人验看。”

蝗灾给松阳县带来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不过在姜戈的建设下比一开始好了很多。

刘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猛地站起身,椅子发出吱呀的声音:“姜戈!你别以为有人撑腰就能蒙混过关!本官接到举报,说你私设粥棚,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